這是我的車子交談網
這裡記錄了車子的點點滴滴
2008年5月5日 星期一
玩命關頭之東京甩尾 出現的車種
【玩命關頭:東京甩尾】╱幕後製作
【玩命關頭:東京甩尾】有一大部份的預算都是用來購買右駕的日本進口車,而片中主要角色的座車分別有3到11輛以供拍攝需求,其中的三菱EVO九代紅色跑車則是特別由瑞斯米倫和他的專屬技師進行改裝,用來拍攝片中多場精采的甩尾動作。片中DK這角色和他的手下開的是02年日產窈窕淑女Fairlady 350Z車型,這是東京古惑仔的專用車款。韓哥這角色的座車則是94年VeilSide車廠改裝的馬自達RX-7車型。至於女主角妮拉的座車則是馬自達RX-8車型,片中出現的其它車款還有Nissan Silvia S13和S15、Toyota Chaser以及Nissan Skyline R33。除了日本進口車之外,片中也有不少美產肌肉車,包括69年野馬跑車、05年道奇蝮蛇跑車,以及西恩在去日本之前開的71年雪佛蘭蒙地卡羅Chevy Monte Carlo。
劇組中有五十名工作人員負責維修片中所有的跑車,他們必須隨時以最快的速度更換磨損的輪胎或是燒掉的離合器,讓導演拍出最精采的飆車場面。技術顧問葉山久保習慣看到精準優雅的甩尾動作,當他看到一開始還不會甩尾技巧的男主角西恩,在地下停車場的彎道把日產Silvia跑車撞得支離破碎,他也差點心碎,不過那場戲卻保證能讓觀眾看得大呼過癮。丹尼斯麥卡錫負責管理片中使用的跑車,為了呈現最刺激最逼真的畫面,工作人員有時候必須支解一輛跑車,甚至完全把它撞毀,他說:「我們一共支解了25輛跑車,撞毀了80輛跑車。我們支解的車子不是被從中鋸成兩半,就是把車頂掀開,或是把一邊的車身切開。」為了讓觀眾看到最酷最炫的改裝跑車,劇組再次發出消息,請有興趣的車主開著他們的愛車前來試鏡,最後在美國和日本一共有250輛改裝車出現在銀幕上面。
日本車手傳授甩尾技巧
一片讓觀眾深入了解甩尾這種飆車技巧。東京甩尾的起源是一群住在山區的日本青少年車手,他們通常都是三更半夜在崎嶇的山路飆車,而為了以最快的速度衝到山腳,同時避免在彎道撞上山壁,於是他們就發明了甩尾這種高難度的飆車技巧。由於甩尾帶給車手強烈的刺激感,於是這種技巧很快就從日本傳到美國和歐洲,成為全新的賽車風潮。
土屋圭市在15年前就成為日本的甩尾王,他首次將甩尾技巧引進日本賽車界,他也擔任本片技術顧問總監,專門指導片中的演員和特技車手做出正確的甩尾動作。另外一位技術顧問葉山久保則負責確定這部電影真實呈現日本文化的不同層面。他說:「對我來說,甩尾就是讓一輛跑車-不管是日本車、美國車或德國車-打破它的限制,以高超的技巧讓後輪失去抓力,然後以時速一百英哩的高速做出甩尾的動作,讓輪胎急速地打轉冒煙,那真是過癮到極點。」
要做出高難度的甩尾動作,除了車手必須擁有高超的技巧以外,車子的構造也很重要,所以甩尾跑車都必須經過改裝,才能讓車手的甩尾技巧發揮到極致。劇組請來世界最頂尖的甩尾車手參與本片的拍攝,其中包括國際知名職業甩尾賽車手瑞斯米倫、田納弗斯特和山繆胡賓奈特。劇組也請來最頂尖的日本甩尾車手熊久保信重和土屋圭市助陣,片尾的山路飆車高潮戲就是由土屋圭市設計驚險的飆車動作,由他和熊久保信重兩人親自上陣。導演林詣彬說:「甩尾賽車是非常刺激的競技運動,而且很少在銀幕上呈現,我們請來的職業車手的駕駛技術高超而且精準,讓我們想出各種新的拍攝技巧捕捉這些精采的畫面。」
http://stars.udn.com/star/StarsContent/Content9237/01.shtml
如何甩尾
汽車還是機車...
手排還是自排..打擋車還是速克達?
說清楚會比較好回答..
機車的打擋車甩尾: 轉載於 Z-CLUB-精華區-黃大丙之甩尾教學篇
A:甩尾則需要一點基礎比較好
如果腳踏車玩得很高興,機車應該很快就能上手
當然沒基礎也是可以的
但練習時要特別的小心,
體會甩尾的感覺,如此才不會發生危險
甩尾簡單的講只要一句話就可解決
就是: "用力的踩下後煞車!!"
但以安全的練習為前題之下
我們還是慢慢來比較好^_^
其中"感覺"是很重要的一環
我只能講講方法,但甩尾所需的"感覺"真的是說不出的
得靠自己在練習的過程中慢慢體會才行
在這篇文章中會提到以下這幾項
0.事前準備
1.滑胎控制練習
2.基礎甩尾的練習
3.甩尾進階篇
3-1.腳不落地的甩尾
3-2.往右邊的甩尾(腳不落地)
3-3.超過90度的甩尾旋回
3-4.超過90度腳不落地的甩尾旋回
(練熟了可試著玩180度腳不落地)
事前準備
首先要確定車的前後煞車狀況都不錯才行
否則再怎麼苦練都是練不出所以然的
前煞主管速度的控制和安全
後煞則是甩尾的關鍵,需調整到能夠瞬間煞死為宜
STEP 1:滑胎控制練習
滑胎控制可練習習慣車的重心及重量
先作此種練習可避免直接練甩尾的危險性
小車重量輕影響比較不大
但較大的車不管是生手或老手
在陌生的車上最好都先經過此一過程才開始甩尾
方法很簡單:
把車騎到一定速度,車維持直行,重心擺中間
然後將後煞一下踩(按)到底
讓後輪迅速鎖死,打滑...就醬子
初學者會有一點恐懼的心理,不過沒關係
這種練習是很安全的
從慢慢速度的開始
剛開始可能會因過慢的速度煞後煞輪胎不會打滑
沒關係,再加一點速度,不行,再加一點速度
一直加到輪胎會滑為止
會滑了之後,多滑幾次,滑遠一點
慢慢的就能體會出車的重量,輪胎抓力,滑行距離之間的關係
這時可以試著略偏一點重心,讓後輪有點小小的側滑(一點點點就可以了)
練習到不會害怕就可以了
這時可進入下一個步驟
大丙再強調一次這個動作的重要性
連寫這篇文章的我,在剛上別人的車時都得先作一次這動作
之後才會開始大玩,否則摔倒是很難看的
重要...
STEP 2: 開始甩吧..基礎甩尾的練習
之前已學會了滑胎的控制,再來要開始真正的甩尾囉!
試著用在STEP 1學的的後輪打滑時加入向"左"傾斜車身
..這樣就可以順利將後輪甩出了
(p.s.向"左"的原因...練了就知道了)
甩出之後放下左腳至地面附近,左腳自然會因車身的傾斜而接地
此時以左腳為軸將車尾甩出,或甩出車尾後再以左腳撐地
視甩的方式而定
再說一次,就是傾斜->滑胎->放腳...在短時間內完成
成功的結束動作就是車停住時,左腳撐地,車身向左傾
甩尾的角度在30~90度左右
(剛開始角度小沒關係,慢慢練加快速度就行了)
這裏就牽涉到"感覺"的問題
多多練習才能知道以上三動作之間的關係
這我實在不會講
前煞這時就用得到了
當要甩尾時車速過快是會失控的
得依賴前煞控制才行
先弄好速度,再來甩尾
基本上甩尾很簡單,到這裏可說是一個階段了
下面的甩尾進階篇也可以看看^_^
學些基本甩尾的應用
STEP 3 :甩尾進階篇
3-1.腳不落地的甩尾
在車體側滑之時腳並不落地
甩出車輪->調整重心->加油繼續前進
通常這個動作甩的角度比較難增大
需多練習才行
我覺得這動作應該好好的練一練
對於緊急時後輪打滑的控制能力可以大幅提升的
應用:路邊停車的90度轉向...但後面得沒車才行
3-2.往右邊的甩尾(腳不落地)
所謂往"右邊"指的是"車頭"往右轉的甩尾
因右腳要踩煞車的關係
往右邊的甩尾也就無法向STEP 2伸出內側腳作軸
所以必須使用STEP3-2的方法,腳不落地才行
只是把轉彎方向換為右邊而已
但對很多人來說,難度會增加許多
一方面是習慣性的問題,一方面是右腳的動作會受影響
3-3.超過90度的甩尾旋回
用STEP 2的動作
但可以大膽的傾斜車身,作大角度甩尾
無需擔心車身過於傾斜停止時無法扶正
在最後的動作運用動力旋起車身即可
當甩超過90度時再加上旋起車身
就可完成一次180度調頭
應用:狹窄的地方調頭,非常好用!!
3-4.超過90度腳不落地的甩尾旋回
腳不落地甩尾超過90度
就可以再往原方向騎回了
當然角度甩越大動作也就越漂亮
大丙可以腳完全不落地甩尾180度騎回
不過這要在好一點的路面才作得出來
應用:這個動作..有應用的地方嗎??
..我覺得"好玩"與"練技術"的成份比較多
平常的路面用3-4來回轉保險的多
手排還是自排..打擋車還是速克達?
說清楚會比較好回答..
機車的打擋車甩尾: 轉載於 Z-CLUB-精華區-黃大丙之甩尾教學篇
A:甩尾則需要一點基礎比較好
如果腳踏車玩得很高興,機車應該很快就能上手
當然沒基礎也是可以的
但練習時要特別的小心,
體會甩尾的感覺,如此才不會發生危險
甩尾簡單的講只要一句話就可解決
就是: "用力的踩下後煞車!!"
但以安全的練習為前題之下
我們還是慢慢來比較好^_^
其中"感覺"是很重要的一環
我只能講講方法,但甩尾所需的"感覺"真的是說不出的
得靠自己在練習的過程中慢慢體會才行
在這篇文章中會提到以下這幾項
0.事前準備
1.滑胎控制練習
2.基礎甩尾的練習
3.甩尾進階篇
3-1.腳不落地的甩尾
3-2.往右邊的甩尾(腳不落地)
3-3.超過90度的甩尾旋回
3-4.超過90度腳不落地的甩尾旋回
(練熟了可試著玩180度腳不落地)
事前準備
首先要確定車的前後煞車狀況都不錯才行
否則再怎麼苦練都是練不出所以然的
前煞主管速度的控制和安全
後煞則是甩尾的關鍵,需調整到能夠瞬間煞死為宜
STEP 1:滑胎控制練習
滑胎控制可練習習慣車的重心及重量
先作此種練習可避免直接練甩尾的危險性
小車重量輕影響比較不大
但較大的車不管是生手或老手
在陌生的車上最好都先經過此一過程才開始甩尾
方法很簡單:
把車騎到一定速度,車維持直行,重心擺中間
然後將後煞一下踩(按)到底
讓後輪迅速鎖死,打滑...就醬子
初學者會有一點恐懼的心理,不過沒關係
這種練習是很安全的
從慢慢速度的開始
剛開始可能會因過慢的速度煞後煞輪胎不會打滑
沒關係,再加一點速度,不行,再加一點速度
一直加到輪胎會滑為止
會滑了之後,多滑幾次,滑遠一點
慢慢的就能體會出車的重量,輪胎抓力,滑行距離之間的關係
這時可以試著略偏一點重心,讓後輪有點小小的側滑(一點點點就可以了)
練習到不會害怕就可以了
這時可進入下一個步驟
大丙再強調一次這個動作的重要性
連寫這篇文章的我,在剛上別人的車時都得先作一次這動作
之後才會開始大玩,否則摔倒是很難看的
重要...
STEP 2: 開始甩吧..基礎甩尾的練習
之前已學會了滑胎的控制,再來要開始真正的甩尾囉!
試著用在STEP 1學的的後輪打滑時加入向"左"傾斜車身
..這樣就可以順利將後輪甩出了
(p.s.向"左"的原因...練了就知道了)
甩出之後放下左腳至地面附近,左腳自然會因車身的傾斜而接地
此時以左腳為軸將車尾甩出,或甩出車尾後再以左腳撐地
視甩的方式而定
再說一次,就是傾斜->滑胎->放腳...在短時間內完成
成功的結束動作就是車停住時,左腳撐地,車身向左傾
甩尾的角度在30~90度左右
(剛開始角度小沒關係,慢慢練加快速度就行了)
這裏就牽涉到"感覺"的問題
多多練習才能知道以上三動作之間的關係
這我實在不會講
前煞這時就用得到了
當要甩尾時車速過快是會失控的
得依賴前煞控制才行
先弄好速度,再來甩尾
基本上甩尾很簡單,到這裏可說是一個階段了
下面的甩尾進階篇也可以看看^_^
學些基本甩尾的應用
STEP 3 :甩尾進階篇
3-1.腳不落地的甩尾
在車體側滑之時腳並不落地
甩出車輪->調整重心->加油繼續前進
通常這個動作甩的角度比較難增大
需多練習才行
我覺得這動作應該好好的練一練
對於緊急時後輪打滑的控制能力可以大幅提升的
應用:路邊停車的90度轉向...但後面得沒車才行
3-2.往右邊的甩尾(腳不落地)
所謂往"右邊"指的是"車頭"往右轉的甩尾
因右腳要踩煞車的關係
往右邊的甩尾也就無法向STEP 2伸出內側腳作軸
所以必須使用STEP3-2的方法,腳不落地才行
只是把轉彎方向換為右邊而已
但對很多人來說,難度會增加許多
一方面是習慣性的問題,一方面是右腳的動作會受影響
3-3.超過90度的甩尾旋回
用STEP 2的動作
但可以大膽的傾斜車身,作大角度甩尾
無需擔心車身過於傾斜停止時無法扶正
在最後的動作運用動力旋起車身即可
當甩超過90度時再加上旋起車身
就可完成一次180度調頭
應用:狹窄的地方調頭,非常好用!!
3-4.超過90度腳不落地的甩尾旋回
腳不落地甩尾超過90度
就可以再往原方向騎回了
當然角度甩越大動作也就越漂亮
大丙可以腳完全不落地甩尾180度騎回
不過這要在好一點的路面才作得出來
應用:這個動作..有應用的地方嗎??
..我覺得"好玩"與"練技術"的成份比較多
平常的路面用3-4來回轉保險的多
F1 and Ferrari
法拉利(FERRARI):義大利的驕傲~
法拉利是一家在義大利生產純手工超級跑車的車廠~只生產賽車跟高性能純種跑車~
創廠於1947年~去年剛過完六十歲全球車主環球接力的生日~
創辦人 恩佐 法拉利(ENZO FERRARI)
原本是另一家車廠alfa romeo 的賽車手後來自己獨立出來創廠~恩佐本來對生產市售車不感興趣~(這裡的市售車指你看到的F355~也就是路上跑的法拉利跑車)後來因其他車廠競爭與收益考量最後還是投入了市售車的生產~
法拉利就算是市售車也導入了大量的賽車技術~
並訂下一天只產17輛車的規定~年產量不超過六千輛的記錄~
法拉利在賽車運動上也拿下無數好成積F1一級方程式賽車就是~
前法拉利車手Michael Schumacher就開著他的法拉利F1賽車拿下連續七次世界冠軍~
目前法拉利車廠隸屬於義大利的飛雅特(FIAT)汽車集團旗下~雖在飛雅特旗下接受飛雅特的金援卻採獨立運作的經營模式~指飛雅特不能介入法拉利的運作~此時法拉利也開始擴展技術跟工廠規模~
法拉利的廠房兼總部在義大利中部的MARANELLO此小鎮內~法拉利的自家賽道FIORANO完工於1972年~賽道總長2976公里~
(FIORANO是指此法拉利的測試賽道名)FIORANO賽道就是用來研發跟測試法拉利新車用的~
法拉利車廠還有自己的風洞~風洞指的是讓車的風阻降低的地方~(有一定規模的車廠才有風洞) (風阻越大車就跑的慢反之則反)
躍馬標誌的由來:
此黑色躍馬本是恩佐 法拉利的哥哥在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戰友刻在飛機上的標誌~
他的戰友超猛當時創下空戰中擊下五架敵機的記錄~但恩佐的哥哥跟他戰友都不幸戰死~所以這隻黑色躍馬在義大利可是勇氣跟膽識的象徵~後來恩佐哥哥的戰友的母親把此馬圖案送給恩佐當法拉利的廠徽~恩佐對此黑色躍馬圖案做了些改變~
上面放上義大利的國旗顏色: 綠 白 紅
底色黃色代表恩佐故鄉MODENA(義大利的另一個小鎮名)的顏色~
此黑馬單腳站立尾巴分岔揚起也是經過變動後的結果~
成為今日的法拉利榮耀象徵~
法拉利生產的跑車有:
F40(記念法拉利創廠40週年所推出的限量記念超級跑車~478匹馬力V8引擎雙渦輪增壓~共生產1315輛)
F50(記念法拉利創廠50週年所推出的限量記念超級跑車~520匹馬力V12引擎~共生產349輛~其中只有七輛是黃色的)
ENZO(記念法拉利創廠60週年所推出的限量超級跑車~660匹馬力V12引擎~共生產400輛~台灣目前有一台紅色的是台南一位車商所有~限量400輛中其中一輛是南亞海嘯賑災用的)
FXX(研發法拉利下一代超跑所推出的測試車款~只租不賣用來收集賽道測試成績用的~全球限量30台~其中一台為前法拉利冠軍舒馬克所有~他的這台FXX是黑色的~是法拉利送他的~ ENZO的進化車款~排氣量微調調高到6262CC~800匹馬力~極速超過380km/h)
FXX EVO(FXX的進化版~V12引擎~860匹馬力)
F308 F328 F348 F355 F360 F430 550 575 612s 599GTB575GTC(賽車) 456GT/GTA 575SUPER AMERICA(此車為全景式天窗~天窗明暗度可調整) 250GTO(此車為目前全球最貴的車) 288GTO(F40的前身) 365GTB/4(賽車)125(賽車) 166(賽車) 275GTB(賽車)333SP(賽車) 330P4(賽車) 250LM(賽車)F360GT F360GTC F430GT(此三台皆是賽車)
F348spider F355spider F360spider F430spider (spider指的是敞蓬車,車重比一般硬頂車款還重因為較安全)F512M TESTAROSSA(義大利文指紅頭~因此車的引擎蓋為紅色故得此名)
目前最新的市售車款F430SCUDERIA(F430的道路競技版~簡稱F430強化版~車重減輕100公斤~馬力多20匹達到510匹~全車碳纖維以達到輕量化~包括後照鏡~中央控制台~桶型賽車椅都是碳纖維打造~碳纖維指一種比鋁輕但剛性比鋁高的材質,目前被廣泛運用在造車工業上~)
法拉利的官網 http://www.ferrariworld.com/FWorld/fw/index.jsp
台灣法拉利總代理蒙地拿的官網如下:
http://www.ferraritaiwan.tw/zh/home.php
目前一台F430台灣法拉利總代理蒙地拿新車價11690000元
F430spider敞蓬版比F430多100萬~
加我MSN傳我的法拉利收藏照給你~
希望可幫到你~不懂再問吧~謝謝~!!!
法拉利F1賽車的主要幾個贊助商:普利司通輪胎~宏基電腦~殼牌機油~Brembo煞車~飛雅特集團~BBS鋁圈~
TIFOSI 義大利文~指法拉利迷~義大利文原意為形容人身體發燒~臉紅之意~喜歡法拉利的人看到法拉利就會有此反應故以此字代稱法拉利迷~
我是忠誠誠品法拉利專賣店(F1fans club)的85折會員兼超級法拉利迷
F355不算最便宜的法拉利喔~F355是出了十幾年了~因為是法拉利的入門款車型所以賣的好~現在早就停產了~現在台灣二手車的價格要看年份還有車子的行駛公里數而定~價為大概在六百萬台幣左右~謝謝~!!! 我就是TIFOSI~!!!
F430CUDERIA在法拉利自家測試賽道FIORANO的單圈成績為1分25秒,比F430快了2秒同時也跟身價百萬美金限量400台的ENZO FERRARI的單圈成績一樣~你就可知道這台F430SCUDERIAA有多猛了~!!! ^^
我是忠誠誠品法拉利專賣店(F1fans club)的85折會員兼超級法拉利迷
此網是F430SCUDERIA的圖片~
http://www.supercars.net/cars/3851.html 謝謝~!!!
法拉利是一家在義大利生產純手工超級跑車的車廠~只生產賽車跟高性能純種跑車~
創廠於1947年~去年剛過完六十歲全球車主環球接力的生日~
創辦人 恩佐 法拉利(ENZO FERRARI)
原本是另一家車廠alfa romeo 的賽車手後來自己獨立出來創廠~恩佐本來對生產市售車不感興趣~(這裡的市售車指你看到的F355~也就是路上跑的法拉利跑車)後來因其他車廠競爭與收益考量最後還是投入了市售車的生產~
法拉利就算是市售車也導入了大量的賽車技術~
並訂下一天只產17輛車的規定~年產量不超過六千輛的記錄~
法拉利在賽車運動上也拿下無數好成積F1一級方程式賽車就是~
前法拉利車手Michael Schumacher就開著他的法拉利F1賽車拿下連續七次世界冠軍~
目前法拉利車廠隸屬於義大利的飛雅特(FIAT)汽車集團旗下~雖在飛雅特旗下接受飛雅特的金援卻採獨立運作的經營模式~指飛雅特不能介入法拉利的運作~此時法拉利也開始擴展技術跟工廠規模~
法拉利的廠房兼總部在義大利中部的MARANELLO此小鎮內~法拉利的自家賽道FIORANO完工於1972年~賽道總長2976公里~
(FIORANO是指此法拉利的測試賽道名)FIORANO賽道就是用來研發跟測試法拉利新車用的~
法拉利車廠還有自己的風洞~風洞指的是讓車的風阻降低的地方~(有一定規模的車廠才有風洞) (風阻越大車就跑的慢反之則反)
躍馬標誌的由來:
此黑色躍馬本是恩佐 法拉利的哥哥在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戰友刻在飛機上的標誌~
他的戰友超猛當時創下空戰中擊下五架敵機的記錄~但恩佐的哥哥跟他戰友都不幸戰死~所以這隻黑色躍馬在義大利可是勇氣跟膽識的象徵~後來恩佐哥哥的戰友的母親把此馬圖案送給恩佐當法拉利的廠徽~恩佐對此黑色躍馬圖案做了些改變~
上面放上義大利的國旗顏色: 綠 白 紅
底色黃色代表恩佐故鄉MODENA(義大利的另一個小鎮名)的顏色~
此黑馬單腳站立尾巴分岔揚起也是經過變動後的結果~
成為今日的法拉利榮耀象徵~
法拉利生產的跑車有:
F40(記念法拉利創廠40週年所推出的限量記念超級跑車~478匹馬力V8引擎雙渦輪增壓~共生產1315輛)
F50(記念法拉利創廠50週年所推出的限量記念超級跑車~520匹馬力V12引擎~共生產349輛~其中只有七輛是黃色的)
ENZO(記念法拉利創廠60週年所推出的限量超級跑車~660匹馬力V12引擎~共生產400輛~台灣目前有一台紅色的是台南一位車商所有~限量400輛中其中一輛是南亞海嘯賑災用的)
FXX(研發法拉利下一代超跑所推出的測試車款~只租不賣用來收集賽道測試成績用的~全球限量30台~其中一台為前法拉利冠軍舒馬克所有~他的這台FXX是黑色的~是法拉利送他的~ ENZO的進化車款~排氣量微調調高到6262CC~800匹馬力~極速超過380km/h)
FXX EVO(FXX的進化版~V12引擎~860匹馬力)
F308 F328 F348 F355 F360 F430 550 575 612s 599GTB575GTC(賽車) 456GT/GTA 575SUPER AMERICA(此車為全景式天窗~天窗明暗度可調整) 250GTO(此車為目前全球最貴的車) 288GTO(F40的前身) 365GTB/4(賽車)125(賽車) 166(賽車) 275GTB(賽車)333SP(賽車) 330P4(賽車) 250LM(賽車)F360GT F360GTC F430GT(此三台皆是賽車)
F348spider F355spider F360spider F430spider (spider指的是敞蓬車,車重比一般硬頂車款還重因為較安全)F512M TESTAROSSA(義大利文指紅頭~因此車的引擎蓋為紅色故得此名)
目前最新的市售車款F430SCUDERIA(F430的道路競技版~簡稱F430強化版~車重減輕100公斤~馬力多20匹達到510匹~全車碳纖維以達到輕量化~包括後照鏡~中央控制台~桶型賽車椅都是碳纖維打造~碳纖維指一種比鋁輕但剛性比鋁高的材質,目前被廣泛運用在造車工業上~)
法拉利的官網 http://www.ferrariworld.com/FWorld/fw/index.jsp
台灣法拉利總代理蒙地拿的官網如下:
http://www.ferraritaiwan.tw/zh/home.php
目前一台F430台灣法拉利總代理蒙地拿新車價11690000元
F430spider敞蓬版比F430多100萬~
加我MSN傳我的法拉利收藏照給你~
希望可幫到你~不懂再問吧~謝謝~!!!
法拉利F1賽車的主要幾個贊助商:普利司通輪胎~宏基電腦~殼牌機油~Brembo煞車~飛雅特集團~BBS鋁圈~
TIFOSI 義大利文~指法拉利迷~義大利文原意為形容人身體發燒~臉紅之意~喜歡法拉利的人看到法拉利就會有此反應故以此字代稱法拉利迷~
我是忠誠誠品法拉利專賣店(F1fans club)的85折會員兼超級法拉利迷
F355不算最便宜的法拉利喔~F355是出了十幾年了~因為是法拉利的入門款車型所以賣的好~現在早就停產了~現在台灣二手車的價格要看年份還有車子的行駛公里數而定~價為大概在六百萬台幣左右~謝謝~!!! 我就是TIFOSI~!!!
F430CUDERIA在法拉利自家測試賽道FIORANO的單圈成績為1分25秒,比F430快了2秒同時也跟身價百萬美金限量400台的ENZO FERRARI的單圈成績一樣~你就可知道這台F430SCUDERIAA有多猛了~!!! ^^
我是忠誠誠品法拉利專賣店(F1fans club)的85折會員兼超級法拉利迷
此網是F430SCUDERIA的圖片~
http://www.supercars.net/cars/3851.html 謝謝~!!!
勁戰、G5、Fighter的比較
新鵝雖然穩定性高,但是起中慢,在市區等你要高速你早就看不到g5的車尾燈了。FT大概是全性能中上,但是出了名的耗油就不用說了。
_________________以上原廠_____________
大概說一下優缺點:
新鵝(新勁戰):
好︰Y牌的車價錢高因為技術和配備有一定的保證才敢這樣賣,還是賣的很好,主要原廠配備算是不錯的,除了車很穩定,高速或是高速過彎傾角大都很穩!!!!尾速算快!!油箱7.4公升!!
壞:起中速真的不快,尾速很會拖(但是很威),車重,不好鑽車和停車,電系問題有點多。還有...Y牌的修理配備費用比其他廠牌貴!!
_________以上新勁戰,有錯誤敬請指導__________
G5 150:(奔騰g5)(我本身騎這台特仕版)
好:加速性之好,中尾速轉速到13.8匹馬力爆發,很快!!車燈亮,車廂也大!(只比GSR小),有踏板,直線同級原廠速克達幾無人匹敵(煩請那種rs21之類的就別說了= =)車較ft和新鵝輕很多,市區好鑽車,以150算是很省油!
壞:過彎能力不好(底盤低,傾角少,換輪胎會比較好些),高速過彎會不穩(車輕龍頭也輕),原廠胎下雨騎快點易滑胎,至於十二吋胎別聽那些沒騎過的人虎爛,實際上也要高速過大坑洞才有機會歪(坑洞盡量閃,下雨不騎快,安全有保障)。
不建議騎山路,除非你有錢改掉它的轉彎缺點= =。轉彎算是g5的致命缺點!!
____________以上G5 150,有錯誤請指教___________
FT:(悍將)(個人比較不熟,抱歉!!)
好:全性能中上,加速性不錯,過彎也不錯,外型公認好看,高轉速大扭力(上坡150贏G5 150)算是跑山路的車
壞:耗油,車重(比新鵝還重),後避震軟(舒適度因人而異,G5也偏軟,不過原廠為了吸震而設計)。
_______以上ft,本身不太了解= =.....抱歉!!!_____
維修的話其實這三家都蠻多修理站的喔,畢竟台灣三大機車廠牌就光陽,山葉,三陽。
話說ft 150一公升可能只騎到2x近30公里就很不錯了....
我的g5 150大概35左右吧(有時候愛亂催,一下快一下慢= =),
想要比較不耗油就定速騎,又快又慢又煞車可是非常耗油的喔!
價位:(基本應該都有被配強制險,但是竊盜險另外算)
新勁戰化油版:六萬一~六萬三
g5 150特仕版(化油):六萬五~六萬七
FT150(化油版版本很多= =):
FT DX版:六萬三左右
特仕版:六萬三左右
雙碟煞版:六萬七左右
___________以上價位取個大概,錯誤請指教_____
參考資料
自己和我的G5 150
2008-04-19 23:48:34 補充
上敘價格都是辦到好不含竊盜險唷...不過送的東西就有差了
我買G5 150送碟煞鎖+安全帽+腳踏墊(記得要收起來,我去牽車後停好車不到兩小時被偷),我朋友的新鵝只送一個爛大鎖,也沒安全帽,FT我就不清楚了。
_________________以上原廠_____________
大概說一下優缺點:
新鵝(新勁戰):
好︰Y牌的車價錢高因為技術和配備有一定的保證才敢這樣賣,還是賣的很好,主要原廠配備算是不錯的,除了車很穩定,高速或是高速過彎傾角大都很穩!!!!尾速算快!!油箱7.4公升!!
壞:起中速真的不快,尾速很會拖(但是很威),車重,不好鑽車和停車,電系問題有點多。還有...Y牌的修理配備費用比其他廠牌貴!!
_________以上新勁戰,有錯誤敬請指導__________
G5 150:(奔騰g5)(我本身騎這台特仕版)
好:加速性之好,中尾速轉速到13.8匹馬力爆發,很快!!車燈亮,車廂也大!(只比GSR小),有踏板,直線同級原廠速克達幾無人匹敵(煩請那種rs21之類的就別說了= =)車較ft和新鵝輕很多,市區好鑽車,以150算是很省油!
壞:過彎能力不好(底盤低,傾角少,換輪胎會比較好些),高速過彎會不穩(車輕龍頭也輕),原廠胎下雨騎快點易滑胎,至於十二吋胎別聽那些沒騎過的人虎爛,實際上也要高速過大坑洞才有機會歪(坑洞盡量閃,下雨不騎快,安全有保障)。
不建議騎山路,除非你有錢改掉它的轉彎缺點= =。轉彎算是g5的致命缺點!!
____________以上G5 150,有錯誤請指教___________
FT:(悍將)(個人比較不熟,抱歉!!)
好:全性能中上,加速性不錯,過彎也不錯,外型公認好看,高轉速大扭力(上坡150贏G5 150)算是跑山路的車
壞:耗油,車重(比新鵝還重),後避震軟(舒適度因人而異,G5也偏軟,不過原廠為了吸震而設計)。
_______以上ft,本身不太了解= =.....抱歉!!!_____
維修的話其實這三家都蠻多修理站的喔,畢竟台灣三大機車廠牌就光陽,山葉,三陽。
話說ft 150一公升可能只騎到2x近30公里就很不錯了....
我的g5 150大概35左右吧(有時候愛亂催,一下快一下慢= =),
想要比較不耗油就定速騎,又快又慢又煞車可是非常耗油的喔!
價位:(基本應該都有被配強制險,但是竊盜險另外算)
新勁戰化油版:六萬一~六萬三
g5 150特仕版(化油):六萬五~六萬七
FT150(化油版版本很多= =):
FT DX版:六萬三左右
特仕版:六萬三左右
雙碟煞版:六萬七左右
___________以上價位取個大概,錯誤請指教_____
參考資料
自己和我的G5 150
2008-04-19 23:48:34 補充
上敘價格都是辦到好不含竊盜險唷...不過送的東西就有差了
我買G5 150送碟煞鎖+安全帽+腳踏墊(記得要收起來,我去牽車後停好車不到兩小時被偷),我朋友的新鵝只送一個爛大鎖,也沒安全帽,FT我就不清楚了。
2008年4月7日 星期一
介紹一下『保時捷』
作者 聯合報資深記者
敖智寧先生自序
純種跑車之王
保時捷Porsche
為了踐履「造型完美時,性能就會伴隨而至」的「純種跑車」造車工藝精神,費迪南.保時捷於五十五歲時離開了福斯,自立門戶,卻因此而造就了跑車的不朽巨人──保時捷。
名
指揮家卡拉揚,喜形於色地握著方向盤,輕踩油門,一眨眼功夫,已和鍾愛的保時捷959,消失在無速限高速公路的盡路,於黑森林間如飛般穿梭。
這位譽滿世界樂壇,已謝世多年的「魔棒」指揮家,熱愛節奏,追求速度,而以超人的智慧與體力,高舉指揮棒,出神入化的扣控旋律,正因這分天賦異稟,讓他終生沈浸於音符與保時捷跑車組合的力與美的樂章中。
一九五五年的春天,當時已是指揮界泰斗之尊的卡拉揚,打電話訂購一部保時捷跑車,依他所提的性能訴求重點,應是當時保時捷廠Carrera級的首級勁車550 Spyder,但是接電話的人轉述這個要求時,費利.保時捷(保時捷創立人費迪南.保時捷之子),婉轉的引介入另一款356 Speedster RS,因為好萊塢的「叛逆小子」詹姆士.迪恩,才發生車禍不幸身亡,而他駕駛的正是保時捷356車系的「霹靂馬」──550 Spyder。
經過試車,卡拉揚很滿意的擁有了平生第一部的跑車,隨後的歲月裡,大師又陸續擁有了好幾輛保時捷,他走下指揮台的時光,多半附和著保時捷雄渾厚實的引擎聲共鳴著。
而被譽為「保時捷中的保時捷」,極速飆越三百公里的超級跑車959,則為大師帶來媲美晚晴的溫馨歲月,從一九八六年馳騁至生命樂章的最後一小節。
從指揮界泰斗與超級跑車的所譜成的「諧和曲」中,我們可以印證汽車專家認定保時捷是揉和藝術家的精神、科學家的智慧,以及哲學家的胸襟等「材料」凝塑而成的說法,應是無質疑。六十三年以來,保時捷永不妥協的堅持──製造「純種跑車」(Genuine Sports Car)的理念,絲毫未受時空的影響。
無懈可擊的造車工藝
一九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以專業設計引擎、汽車、航空器、船舶,涵蓋三度空間的「保時捷設計股份有限公司」的正式成立,領銜的「名譽機械工程博士費迪南.保時捷」,正是曾經設計製造「亨利王子」(一九一○年)、「沙卡」(一九二二年)及賓士S、SS等大放異彩車款「純種跑車之父」──保時捷。
當時已五十五歲的保時捷,之所以要獨立門戶,自己來造車,就是要踐履「造型完美時,性能就會伴隨而至」的「純種跑車」造車工藝精神。保時捷強調,與量產車共用底盤、懸吊,甚至引擎的「跑車」(Sports Car)只是形似,而絕對不能與純種跑車相提並論。
保時捷認定的純種跑車,每一款車,每一個零配件,即使是一枚螺絲,都是以賽車的標準來設計、製造的就是在極端的情境中奔馳,仍能確保其功能及耐用性。而在修正改變時,絕不為改變而改變,必須能變得更好、更美、更經得起考驗時,就果斷的變。
這個擇善固執的造車哲學,演繹成無懈可擊的造車工藝,使得保時捷贏得「黑森林中的精靈」、「車壇的一錠純金」等令譽,而這一切的美名在費迪南與費利父子的攜手奮進下,於一九四八年綻放第一朵奇葩──保時捷356跑車,就是這輛精巧而強勁的跑車,在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六年的三年間,而保時捷奪下四百多項錦標,在世界車壇上,替保時捷父子升起「純種跑車之王的不朽光環。」
而值得一提的,是這輛極速達一百四十五公里的跑車,是在奧地利格蒙鎮山區,保時捷父子所擁有的一座鋸木廠中,一鎚一鎚的手工打造出來的。而生產了五十輛356跑車之後,費利決定將公司遷回司徒加特,在盟軍轟炸後的廢墟中,重建保時捷純種跑車王國。
保時捷的中興明主~費利˙保時捷。
超級勁車的盾形烙印
對保時捷車迷,甚至專精於製造跑車的同業來說,一九五一年一月卅日,都是一個特別值得哀悼的日子──費迪南.保時捷博士放下了他堅「持」了七十六個寒暑的方向盤,安息在曾經頒贈他兩個名譽博士學位的司徒加特。
強忍喪父巨慟的費利.保時捷,將父親歸葬於奧地利的故鄉Zell Am See,即全力投入公司的經營,同年六月,首度參加當時車界「耐力指標」的法國利曼二十四小時大賽,披掛上陣的365贏得一.一公升級冠軍,而總排名第二十,接著而來的是一長串奪標、茁壯、勝利、再勝利的光輝時日。
費利於一九五二年發明同步契合齒輪箱,大幅提高了跑車的性能及行車穩定性,全世界的車廠都向保時捷交付專利費,以取得這項發明的使用權。次年,一.五公升的賽車550 Spyder在巴黎車展上,搶盡了風采。出了展示場又拿下當年墨西哥泛美越野大賽(CARRERA PANAMERICANA MEXICO)的冠軍,及利曼大賽一.五公升的王座。
難得的雙喜臨門,激發了費利設計保時捷「盾形」標誌的雄心壯志,他將保時捷公司所在地的司徒加特市名及市徽──黑色躍馬,立在中央,以「保時捷」橫寫字樣為盾冠,金黃色的背景上,串鑲著巴登佛登堡的洲徽,與其相對稱的,則是黑、紅、黃相間的德國國旗原色。這枚讓人血脈賁張的盾形標誌,配置在保時捷跑車前,出現在各式媒體上,流傳於車迷的口耳間,成為超級勁車的「烙印」。
司圖佳特的祖文豪森保時捷總部。
超水準的賽車演出
一九五五年,保時捷跑車「晉級」,贏得一.五公升級的冠軍,為慶祝這項榮耀,世界各地的保時捷車迷,紛紛成立「保時捷俱樂部」,定期聚頭,以車會友,並發行保時捷跑車專刊,是迄今與「金龜車俱樂部」同樣風靡的車迷組織。
一九五七年,私人組成的保時捷車隊,在義大利Monza,駕駛356 Speedster創新三項世界紀錄:以一百八十六.六公里的平均時速,行駛一千哩;以一百八十六.一公里的平均時速,行駛二千哩,以及用一百八十六.二公里的平均時速,連續行駛十二小時。
一九六○年,保時捷賽車隊勇奪F2賽車桂冠。隨即,保時捷RS60跑車,首度贏得Targa Florio賽總冠軍。一九六二年保時捷獲得F1法國站冠軍,卻因考慮費用龐雜,而宣布退出F1賽事。
一九六三年,對保時捷車迷是個「福音年」──有「二十世紀最成功跑車」美譽的911在法蘭克福車展亮相,其後衍生的911 Carrera 4與959等超級純種跑車,在車壇最高難度的巴黎──達卡大賽車中,都有超水準演出。
一九七二年是保時捷「升級轉型」的關鍵年,公司變更成股份有限公司(至一九八四年才將股票上市),經營權歸公司董事會,費利擔任董事長。而最重要的是,是形同保時捷「神經中樞」的威塞克研發中心(The Porsche Development Center In Weissach)開始運作,將保時捷的造車工藝昇華至新高峰。
威塞克研發中心的二千二百五十位研發人員的「作品」,除了保時捷跑車群,還有空中巴士客機座艙、阿爾卑斯山麓的風力發電機、司徒加特市內河中的水力渦輪機、黑森林深處的環保監測站、北約軍事演習中的豹型坦克等,都有威塞克研發中心的手漬,而幾乎在全歐巡行的機車引擎,都經過威塞克研發中心的調校。
威塞克研發中心一直被當代車壇視為「世界汽車科技的最高機密重地」,特別是該中心的試車跑道,不但是嚴苛淬鍊保時捷跑車的最佳場地,更是世界賽車頂尖好手終生期盼發揮終極潛能的競技聖地。
而雙座的保時捷965C,則是保時捷賽車史上繼550、917等勁車之後的另一新秀,居然從一九八二年起,連續五年(至一九八六年止)主宰了世界大賽車的跑道。
一九八七年,經過艱苦激烈的鏖戰,保時捷獲得利曼大賽的第十二次總冠軍。次年(一九八八年),保時捷在連續參賽三十七年「全勤」之後,光榮的宣布退出利曼大賽,專心一意的投入製造純種跑車的領域,研發更快、更好、更安全的保時捷。
PORSCHE 911 Carrera 2
疾如風穩如山
暫如撇開激烈的賽事,談談保時捷比較柔性的一面,保時捷跑車系的命名,均以阿拉伯數字「9」字起頭,最早的911,原是901,因法國標緻汽車早經註冊,以三碼中間帶「0」命名車系而作罷。至於第二碼,單數者如911,表示配用氣冷式引擎,而雙數者如968,表示使用水冷式引擎。
保時捷家族,從創業的父親──費迪南.保時捷、兒子─費利.保時捷、孫子─亞歷山大.費迪南.保時捷,三位都是博士,而費迪南.保時捷的女婿及外甥都擁有博士頭銜,至於汽車工廠內,更是三人行必有博士焉!因而有「博士世家製造跑車世界製造跑車世家」的佳話。
五○年代更有所謂「擁有保時捷,是投資而不是消費」,以及「在賽道上,唯有保時捷才能打敗保時捷」的說法。經過將近半個世紀的考驗,這些看法都是正確的。而保時捷「不但要製造全世界最快的車,也要製造最安全的車」的理念,也都落實在各車系加裝油壓避震器的保險桿、可吸收大量衝撞力的車身前後潰縮緩衝區、車門內藏防側撞鋼管、三點式安全帶、雙座安全氣囊等保安配備上。至於全金屬觸媒轉化器、ABS及自排、手排兼備的Tiptronic智慧型變速箱,則使保時捷跑車疾如風又穩如山。
威塞克研發中心正專注的開發「雙運作模式引擎」(Dual Operation Model Engine),在市區行駛時,只有兩缸運轉,以確保低污染及低油耗。出了市區,進入高速公路系統,則四缸齊動,發揮足夠的馬力及速度,以縮短時空的差距。
這具排氣量僅一千西西的水平對向四缸「對臥式活塞或拳擊式」(Opposed Piston or Boxer Power Plant)引擎,可輸出九十五匹馬力,若加裝保時捷新近開發的可變氣門正時(Vario-Cam)系統及保時捷獨步車壇的智慧型自排、手排兩用變速箱,再搭配保時捷流線前衛型車身,即使到二○二○年,也就是下一個世紀,保時捷車迷們見到這輛「新」保時捷,而發出讚嘆音波時,應會而一九五五年春天,指揮泰斗的卡拉揚初會356 Speedster RS「驚艷」的歡呼聲,產生共鳴同振,一如保時捷跑車在賽道上留下來的引擎震波,迴盪於時光是巨流裡,彰顯保時捷製造純種跑車特立風格─永不妥協的堅持。
(本文由作者敖智寧先生授權刊登)
法拉利的歷史
恩佐‧法拉利雖已去世多年,但承載著他堅毅競先精神的殷紅法拉利跑車群,卻永遠奔馳在萬千車迷的心頭。
黃沙翻滾,人聲沸騰,激烈的賽事如火如荼的的進行著。愛快羅密歐車隊的賽車手恩佐‧法拉利(ENZO FERRARI)遙遙領先其他的車手,緊握著比手掌大不了多少的方向盤,從眼角的餘光中,他又瞧見賽道上司空見慣的鏡頭-急轉彎處,一輛賽車失去準頭,橫向打滑,緊隨而來的車群,魚貫衝撞,金屬碎裂飛迸,鮮血似雨飄灑!
法拉利「造型大師」賓尼法利那與其名作Testarossa
「哎!車手的生命,存活在換檔的隙間啊!」
這位十歲時,在義大利波隆那(BOLOGNAO)賽車場親炙賽車引擎音爆震波,二十二歲加入愛快車隊,三十一歲自組車隊的賽車手,頓悟在賽車場上揚名立萬,祗能凝聚短暫的歡欣,而製造世界極品的跑車才能在車壇永垂不巧!
一九三八年,年近四十的法拉利,離開了賽車跑道,也結束了與愛快車廠的賓主關係,努力實現他設計製造永恆超級跑車的夢想。兩年之後,法拉利將車廠從家鄉蒙達那(MODENA)遷到馬洛連諾(MARANELLO)的現址,以「人性化」的造車工藝理念,使這家規模不大的義大利車廠,在世界車壇上,扮演起巨人的角色。
GTO車系主宰了所有賽道
第一輛披著法拉利「紅鬃烈馬」標徽,在賽道上先馳得點的,是由125型賽車加以改良的166型SPYDER CORSA,搭配一九九二西西直列六缸引擎,勇奪一九四八年義大利的塔卡‧傅里歐(TARG FLORIO)及米里‧麥利亞(MILLE MIGLIA)大賽的雙項冠軍,「法拉利」從此一舉成名,並接連締創勝出超過五千場賽事的「躍馬傳奇」。
轉戰各地的法拉利「躍馬」車徽,背後也有一段令人感動的故事。
法拉利早期(一九六二年~一九六四年)設計製造的GTO車系,幾乎主宰了地表所有的賽道,只要那碩雅的車頭一對準起跑線,與賽的對手只有頭痛和洩氣的分。而250 GTO(一九五七年)則是一輛在馬路與賽道上,同樣出色的好車,一直到一九八五年停止生產,GTO車系始終洋溢著法拉利的英雄本色。法拉利車系有四缸、六缸及八缸等各種車款,而以V型十二缸引擎車款,最足以代表「法拉利」,這款採用全鋁質每氣缸四氣門的強勁引擎,散發著動人的銀白色光芒,令人肅然起敬,自然陶醉在那如驃騎狂嘶的排氣音波中。而法拉利車系以每一汽缸的容積量(西西數),做為車款的代號,也是獨步車壇的絕招。例如早期的215、250、275等車款,只要以其代號乘以汽缸數,就可以知道引擎的排氣量是多少。在所有的法拉利車款中,只有400iA是配用自動變速箱的,其餘都是相當典型的手排檔超級跑車。
「躍馬」車徽轉戰各地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線條動人、馬力驚人、顏色引人的法拉利賽車轉戰各地的「躍馬」車徽,也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一位在二次大戰中捐驅的義大利空軍英雄的雙親,看見法拉利賽車所向無敵的神采,正是愛子英靈依托的堡壘,於是懇請法拉利將原來標繪在其愛子座機上的「躍馬」標誌,鑲嵌在法拉利車系上,以盡愛子巡曳地平線的壯志。
法拉利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並在「躍馬」的頂端,加上義大利的國徽為「天」,再以「法拉利」橫寫字體串連成「地」,最後以自己故鄉蒙達那市的代表顏色-黃色,渲染全幅而組合成「天地之間,任我馳聘」的豪邁圖騰。即使是四○與六○年代發生的兩次財務危機,也沒能讓法拉利皺一下眉頭,但他的獨子迪諾(DINO FERRARI)於一九六九年出賽意外死亡,卻使法拉利黯然神傷,沮喪良久而在痛定思痛之餘,從此改弦易轍,大量生產可以在公路上行駛的跑車。並將以後生產的六缸引擎車款,皆冠以DINO的名稱,來誌記原本承繼父業而潛心開發新式六缸引擎的愛子,而這分永恆的哀痛,直到一九八八年八月十四日,法拉利以九十高齡離世,每一刻都盤據在他的心頭,卻也凝鑄成260 GT DINO、246 GT DINO、250 GTO、275 GTS/GTB等一系列知名的公路用跑車,更由於產量稀少,如今都已成車壇瑰寶。
法拉利的新生代~360Modena,以家鄉為名。
由福特轉入飛雅特
雖然在五十年代,法拉利推出了250、275、312、340及375等一級方程式名車,後來又有365 COUPE GTi(一九六七年)、308 GTB(一九七五年)等勁車,卻因少量生產而發生財務困難。終於在濃烈的歐羅巴民族意識推促下,法拉利車廠從一九六九年的七月一日起,由福特集團轉入飛雅特集團,成為該集團專責研發F1及超級跑車的尖端部門迄今。
由於法拉利與飛雅特始終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飛雅特也以最高的尊重與信任,提供法拉利完全自由的創造空間,並給予研發新車的鉅額經費支持;一九八五年的六月間,法拉利向飛雅特集團的董事會提出「F40計畫」,當時八十八歲的法拉利開門見山的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充塞著電腦、科技的世界。我嘗試著把時鐘倒撥,製造一輛簡單的好車-一輛具有人性的摩登跑車。」董事會無異議通過全案。
一九八六年六月六日,馬洛連諾市法拉利車廠的精神堡壘上張燈結綵,喜氣洋洋,八十九歲高齡的法拉利在生產線上,為當時全世界最快的兩種(另一部為保時捷959)量產跑車之一的F40超級跑車,舉行命名典禮。擁有四百八十匹馬力,極速高達三百廿四公里的F40,是法拉利員工送給恩佐的特別生日禮物,F是「法拉利」的縮寫,40則是紀念法拉利車廠生產跑車四十周年。
法拉利的引擎技術一向是超級跑車的標竿。
F40勇奪利曼大賽冠軍
F40果然不負眾望,除在當年的國際車展上大放異彩,更勇奪利曼大賽的冠軍,再一次展現了法拉利「高性能、少量生產」的造車理念。在完成了一生中巔峰造極,甚至可以說是曠世鉅作的F40超級跑車之後,法拉利於一九八八年八月十四日因病逝世,享年九十歲。
「義大利最偉大的跑車製造者及賽車手-恩佐‧法拉利(一八九八年~一九八八年)」,應該是這位世界車壇傳奇人物最貼切的墓誌銘。而他塵世生命雖已結束,承載著他堅毅競先精神的殷紅法拉利跑車群,卻將永遠奔馳在萬千車迷的心頭。
即使不懂車的人,也知道「法拉利很名貴!」,法拉利也認同這個事實,他一直乘坐飛雅特131上下班。法拉利F1車隊的名車手尼奇‧勞達(NIKI LAUDA現任奧地利LAUDA航空公司董事長),曾有機緣與法拉利對話,勞問他為什麼不開自己生產的法拉利?得到的回答是,「你知道售價多貴嗎?」。
但是,法拉利後來仍然贈送了一輛珍貴的法拉利GTO給勞達,以酬庸他駕駛法拉利F1賽車,在賽道上奮勇奪標的勇氣,也顯現了法拉利溫馨的另一層面。
F355敞篷款,勁與拉風的完美組合
浸潤神秘色彩的法拉利
如果說法拉利的去世,是他重生的開始也並不為過。這位醉心賽道又潛心研製賽車的車壇傳奇人物,酷愛戴墨鏡,正好反射他一生浸潤其間的神秘色彩,愛車如命的法拉利,不參加比賽後,就從未到賽道旁去探視如同子侄的法拉利賽車群。
法拉利認為自己製造的跑車,是「會呼吸的藝術品」,因而他不忍心見到這些珍品,在賽道被撞擊而糟蹋。他又認為像美國要求進口車必須經過撞擊測驗,「用藝術品來撞擊,真野蠻!」,所以像TESTAROSSA這些名貴的法拉利跑車,銷往美國的時間都較歐洲晚些。而法拉利對於設計的跑車相關資訊,始終守口如瓶。
法拉利的言行十分神秘,在世時只對完全不懂造車工藝的新聞記者開放工廠。雖然自己是賽車手出身,卻從不參加其他賽車典禮。平生很少離開車廠所在地的馬洛連諾市,生活相當平淡,使渴望知道他更多背景的人們愈發迷惑。
正因為法拉利一直刻意採取高度神秘的策略,造就了法拉利跑車的魅力與吸引力,成為千萬車迷的夢中情人。但是,法拉利去世後,他的義子,也是法拉利車廠副總裁皮耶洛,以「法拉利意象」(FERRARI IDEA)為主題,很有系統的披露了法拉利車廠的各項秘密檔案,同時陳列九輛法拉利的經典之作名車,包括一九四九年完全由手工打造的巴爾基塔(BARCHETTA)在內。
傲視全球賽事的崇高地位
這項空前的展覽,首先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啟幕,隨後在巴黎、慕尼黑各地巡迴展出,最後在紐約收尾。公開的法拉利檔案,內容相當豐富,包括十分精細的技術繪圖及生動的空氣動力模型,而最令人動容的,是法拉利以其家族專用的紫羅蘭顏色墨水書就的警語-人必須不斷工作,否則會有死亡念頭。
就是這股衝勁,讓法拉利車廠製造的跑車群,贏得五千場以上的賽事,包括九次F1世界冠軍、十四座製造車商(MANUFACTURER)世界錦標、兩座構造車商(CONSTRUCTOR)世界冠軍、九次利曼(LEMANS)桂冠,以及八十五場以上的一級方程式大賽錦標,如此豐隆的戰績與輝煌的榮耀,堆砌成法拉利在世界汽車大賽裡傲視全球的崇高地位,迄今無人能出其左右。
特別值得法拉利車迷銘感的,是飛雅特車廠在協助法拉利解除財務危機後,一直支持這匹主宰賽道的紅鬃烈馬,自由的奔騰,任意的飛馳,自然發展成熟的車款,繼續採擷各項大賽的榮譽冠冕。雖然法拉利去世已生度春秋,飛雅特仍信守法拉利當年訂下的「日產十七輛新車」的規矩,即使供不應求,也絕不增產,藉著這分雲情高誼,維繫了法拉利強調「技術和藝術均衡」的造車哲學,也讓這匹主宰賽道的紅鬃烈馬,在車迷的腦海間描繪一則動人的傳奇,那就是-永遠的法拉利。
(本文由作者敖智寧先生授權刊登)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轉貼自
汽車線上資訊網....敖智寧
黃沙翻滾,人聲沸騰,激烈的賽事如火如荼的的進行著。愛快羅密歐車隊的賽車手恩佐‧法拉利(ENZO FERRARI)遙遙領先其他的車手,緊握著比手掌大不了多少的方向盤,從眼角的餘光中,他又瞧見賽道上司空見慣的鏡頭-急轉彎處,一輛賽車失去準頭,橫向打滑,緊隨而來的車群,魚貫衝撞,金屬碎裂飛迸,鮮血似雨飄灑!
法拉利「造型大師」賓尼法利那與其名作Testarossa
「哎!車手的生命,存活在換檔的隙間啊!」
這位十歲時,在義大利波隆那(BOLOGNAO)賽車場親炙賽車引擎音爆震波,二十二歲加入愛快車隊,三十一歲自組車隊的賽車手,頓悟在賽車場上揚名立萬,祗能凝聚短暫的歡欣,而製造世界極品的跑車才能在車壇永垂不巧!
一九三八年,年近四十的法拉利,離開了賽車跑道,也結束了與愛快車廠的賓主關係,努力實現他設計製造永恆超級跑車的夢想。兩年之後,法拉利將車廠從家鄉蒙達那(MODENA)遷到馬洛連諾(MARANELLO)的現址,以「人性化」的造車工藝理念,使這家規模不大的義大利車廠,在世界車壇上,扮演起巨人的角色。
GTO車系主宰了所有賽道
第一輛披著法拉利「紅鬃烈馬」標徽,在賽道上先馳得點的,是由125型賽車加以改良的166型SPYDER CORSA,搭配一九九二西西直列六缸引擎,勇奪一九四八年義大利的塔卡‧傅里歐(TARG FLORIO)及米里‧麥利亞(MILLE MIGLIA)大賽的雙項冠軍,「法拉利」從此一舉成名,並接連締創勝出超過五千場賽事的「躍馬傳奇」。
轉戰各地的法拉利「躍馬」車徽,背後也有一段令人感動的故事。
法拉利早期(一九六二年~一九六四年)設計製造的GTO車系,幾乎主宰了地表所有的賽道,只要那碩雅的車頭一對準起跑線,與賽的對手只有頭痛和洩氣的分。而250 GTO(一九五七年)則是一輛在馬路與賽道上,同樣出色的好車,一直到一九八五年停止生產,GTO車系始終洋溢著法拉利的英雄本色。法拉利車系有四缸、六缸及八缸等各種車款,而以V型十二缸引擎車款,最足以代表「法拉利」,這款採用全鋁質每氣缸四氣門的強勁引擎,散發著動人的銀白色光芒,令人肅然起敬,自然陶醉在那如驃騎狂嘶的排氣音波中。而法拉利車系以每一汽缸的容積量(西西數),做為車款的代號,也是獨步車壇的絕招。例如早期的215、250、275等車款,只要以其代號乘以汽缸數,就可以知道引擎的排氣量是多少。在所有的法拉利車款中,只有400iA是配用自動變速箱的,其餘都是相當典型的手排檔超級跑車。
「躍馬」車徽轉戰各地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線條動人、馬力驚人、顏色引人的法拉利賽車轉戰各地的「躍馬」車徽,也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一位在二次大戰中捐驅的義大利空軍英雄的雙親,看見法拉利賽車所向無敵的神采,正是愛子英靈依托的堡壘,於是懇請法拉利將原來標繪在其愛子座機上的「躍馬」標誌,鑲嵌在法拉利車系上,以盡愛子巡曳地平線的壯志。
法拉利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並在「躍馬」的頂端,加上義大利的國徽為「天」,再以「法拉利」橫寫字體串連成「地」,最後以自己故鄉蒙達那市的代表顏色-黃色,渲染全幅而組合成「天地之間,任我馳聘」的豪邁圖騰。即使是四○與六○年代發生的兩次財務危機,也沒能讓法拉利皺一下眉頭,但他的獨子迪諾(DINO FERRARI)於一九六九年出賽意外死亡,卻使法拉利黯然神傷,沮喪良久而在痛定思痛之餘,從此改弦易轍,大量生產可以在公路上行駛的跑車。並將以後生產的六缸引擎車款,皆冠以DINO的名稱,來誌記原本承繼父業而潛心開發新式六缸引擎的愛子,而這分永恆的哀痛,直到一九八八年八月十四日,法拉利以九十高齡離世,每一刻都盤據在他的心頭,卻也凝鑄成260 GT DINO、246 GT DINO、250 GTO、275 GTS/GTB等一系列知名的公路用跑車,更由於產量稀少,如今都已成車壇瑰寶。
法拉利的新生代~360Modena,以家鄉為名。
由福特轉入飛雅特
雖然在五十年代,法拉利推出了250、275、312、340及375等一級方程式名車,後來又有365 COUPE GTi(一九六七年)、308 GTB(一九七五年)等勁車,卻因少量生產而發生財務困難。終於在濃烈的歐羅巴民族意識推促下,法拉利車廠從一九六九年的七月一日起,由福特集團轉入飛雅特集團,成為該集團專責研發F1及超級跑車的尖端部門迄今。
由於法拉利與飛雅特始終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飛雅特也以最高的尊重與信任,提供法拉利完全自由的創造空間,並給予研發新車的鉅額經費支持;一九八五年的六月間,法拉利向飛雅特集團的董事會提出「F40計畫」,當時八十八歲的法拉利開門見山的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充塞著電腦、科技的世界。我嘗試著把時鐘倒撥,製造一輛簡單的好車-一輛具有人性的摩登跑車。」董事會無異議通過全案。
一九八六年六月六日,馬洛連諾市法拉利車廠的精神堡壘上張燈結綵,喜氣洋洋,八十九歲高齡的法拉利在生產線上,為當時全世界最快的兩種(另一部為保時捷959)量產跑車之一的F40超級跑車,舉行命名典禮。擁有四百八十匹馬力,極速高達三百廿四公里的F40,是法拉利員工送給恩佐的特別生日禮物,F是「法拉利」的縮寫,40則是紀念法拉利車廠生產跑車四十周年。
法拉利的引擎技術一向是超級跑車的標竿。
F40勇奪利曼大賽冠軍
F40果然不負眾望,除在當年的國際車展上大放異彩,更勇奪利曼大賽的冠軍,再一次展現了法拉利「高性能、少量生產」的造車理念。在完成了一生中巔峰造極,甚至可以說是曠世鉅作的F40超級跑車之後,法拉利於一九八八年八月十四日因病逝世,享年九十歲。
「義大利最偉大的跑車製造者及賽車手-恩佐‧法拉利(一八九八年~一九八八年)」,應該是這位世界車壇傳奇人物最貼切的墓誌銘。而他塵世生命雖已結束,承載著他堅毅競先精神的殷紅法拉利跑車群,卻將永遠奔馳在萬千車迷的心頭。
即使不懂車的人,也知道「法拉利很名貴!」,法拉利也認同這個事實,他一直乘坐飛雅特131上下班。法拉利F1車隊的名車手尼奇‧勞達(NIKI LAUDA現任奧地利LAUDA航空公司董事長),曾有機緣與法拉利對話,勞問他為什麼不開自己生產的法拉利?得到的回答是,「你知道售價多貴嗎?」。
但是,法拉利後來仍然贈送了一輛珍貴的法拉利GTO給勞達,以酬庸他駕駛法拉利F1賽車,在賽道上奮勇奪標的勇氣,也顯現了法拉利溫馨的另一層面。
F355敞篷款,勁與拉風的完美組合
浸潤神秘色彩的法拉利
如果說法拉利的去世,是他重生的開始也並不為過。這位醉心賽道又潛心研製賽車的車壇傳奇人物,酷愛戴墨鏡,正好反射他一生浸潤其間的神秘色彩,愛車如命的法拉利,不參加比賽後,就從未到賽道旁去探視如同子侄的法拉利賽車群。
法拉利認為自己製造的跑車,是「會呼吸的藝術品」,因而他不忍心見到這些珍品,在賽道被撞擊而糟蹋。他又認為像美國要求進口車必須經過撞擊測驗,「用藝術品來撞擊,真野蠻!」,所以像TESTAROSSA這些名貴的法拉利跑車,銷往美國的時間都較歐洲晚些。而法拉利對於設計的跑車相關資訊,始終守口如瓶。
法拉利的言行十分神秘,在世時只對完全不懂造車工藝的新聞記者開放工廠。雖然自己是賽車手出身,卻從不參加其他賽車典禮。平生很少離開車廠所在地的馬洛連諾市,生活相當平淡,使渴望知道他更多背景的人們愈發迷惑。
正因為法拉利一直刻意採取高度神秘的策略,造就了法拉利跑車的魅力與吸引力,成為千萬車迷的夢中情人。但是,法拉利去世後,他的義子,也是法拉利車廠副總裁皮耶洛,以「法拉利意象」(FERRARI IDEA)為主題,很有系統的披露了法拉利車廠的各項秘密檔案,同時陳列九輛法拉利的經典之作名車,包括一九四九年完全由手工打造的巴爾基塔(BARCHETTA)在內。
傲視全球賽事的崇高地位
這項空前的展覽,首先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啟幕,隨後在巴黎、慕尼黑各地巡迴展出,最後在紐約收尾。公開的法拉利檔案,內容相當豐富,包括十分精細的技術繪圖及生動的空氣動力模型,而最令人動容的,是法拉利以其家族專用的紫羅蘭顏色墨水書就的警語-人必須不斷工作,否則會有死亡念頭。
就是這股衝勁,讓法拉利車廠製造的跑車群,贏得五千場以上的賽事,包括九次F1世界冠軍、十四座製造車商(MANUFACTURER)世界錦標、兩座構造車商(CONSTRUCTOR)世界冠軍、九次利曼(LEMANS)桂冠,以及八十五場以上的一級方程式大賽錦標,如此豐隆的戰績與輝煌的榮耀,堆砌成法拉利在世界汽車大賽裡傲視全球的崇高地位,迄今無人能出其左右。
特別值得法拉利車迷銘感的,是飛雅特車廠在協助法拉利解除財務危機後,一直支持這匹主宰賽道的紅鬃烈馬,自由的奔騰,任意的飛馳,自然發展成熟的車款,繼續採擷各項大賽的榮譽冠冕。雖然法拉利去世已生度春秋,飛雅特仍信守法拉利當年訂下的「日產十七輛新車」的規矩,即使供不應求,也絕不增產,藉著這分雲情高誼,維繫了法拉利強調「技術和藝術均衡」的造車哲學,也讓這匹主宰賽道的紅鬃烈馬,在車迷的腦海間描繪一則動人的傳奇,那就是-永遠的法拉利。
(本文由作者敖智寧先生授權刊登)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轉貼自
汽車線上資訊網....敖智寧
車子每天在大太陽下曬整天可是會有問題ㄉ唷~
這是很多人都會有的困擾,說真的車子裡面有很多的塑膠材質製品,塑膠不耐高溫,而且車子室內在密閉的情況下與車外的溫度相差可以到十幾二十度,長時間的烘烤,塑膠材質是多少會變形的!那麼你說會沒有影響嗎?等過了一段時間,行車當中車子內裝傳來雜音時,就是車子在抗議了!而且現在大部分的車子都是有皮椅,皮件也是很怕高溫曝曬,會導致皮以材質變硬ˋ龜裂的,而且車子外的烤漆,長時間的高溫曝曬,也會讓原有的光澤不在喔!
盡量把車子停在室內的停車場,如果沒有就盡量停在樹蔭下,雖然有的樹會滴下乳汁,讓車子的表面附上一層黏性的樹汁,但是外表可以清洗總比內裝變形要來的容易清洗許多,但是現在的都市也很難找到樹蔭下的停車位,只能跟著太陽光的陰影停了,早上的時候太陽從東邊出來,你就停在東邊的建築物的陰影下,下午則相反,雖然很麻煩,但是最起碼愛車在會曬到太陽的情況下,時間也只剩下中午的這段時間了,然後貼好一點的隔熱紙也可以多少過濾了紫外線對車室的傷害,還有車子在必須長時間的停在太陽會照射到的地方時,車子裡面嚴禁存放打火機這一類的易燃物,以免引發起火的危險!雖然提供的方法很不方便
盡量把車子停在室內的停車場,如果沒有就盡量停在樹蔭下,雖然有的樹會滴下乳汁,讓車子的表面附上一層黏性的樹汁,但是外表可以清洗總比內裝變形要來的容易清洗許多,但是現在的都市也很難找到樹蔭下的停車位,只能跟著太陽光的陰影停了,早上的時候太陽從東邊出來,你就停在東邊的建築物的陰影下,下午則相反,雖然很麻煩,但是最起碼愛車在會曬到太陽的情況下,時間也只剩下中午的這段時間了,然後貼好一點的隔熱紙也可以多少過濾了紫外線對車室的傷害,還有車子在必須長時間的停在太陽會照射到的地方時,車子裡面嚴禁存放打火機這一類的易燃物,以免引發起火的危險!雖然提供的方法很不方便
車子的外型與渦輪的採用
看來你對渦輪汽車似乎很熱中嚮往,但為何台灣鮮少有你所述的那些性能車呢?
1.環境問題:台灣根本沒有那麼多那麼寬那麼長而且又速限那麼高的路段適合那樣的車子來跑,普通NA(自然進氣)引擎的車子來跑,都常常可以跑到超速被開罰單了,更何況是渦輪增壓或機械增壓引擎?如果大大身在歐洲大陸地區,那當然不一樣,那裡的高速公路根本沒有所謂的最高速限,你的車子性能夠好,要跑個300公里/小時也沒有人會告你超速,那裡常見的車子,都是雙B,愛快羅密歐,保時捷...等大馬力的車,絕對很少看到什麼ALTIS,MARCH的在歐洲的高速公路上奔馳(只開100公里/小時還會被懷疑你到底會不會開車呢!),所以說台灣為何有增壓器的房車或跑車很少,這是個很大的原因!
2.文化習慣:請問大大開車時有熱車的習慣嗎?或者說將車子停好時是直接將鑰匙轉到OFF後下車,還是在車上等個5分鐘再將引擎熄火呢?有增壓器的車子,保養不像NA車那麼簡單,熄火也不能直接接鑰匙轉到OFF就下車(NA車才可以這樣做),除非1.你根本不珍惜增壓器的使用壽命,2.那部車有延遲熄火系統...正統一點的渦輪車,都會裝上延遲熄火系統(跟偏時點火系統不一樣喔),來保護增壓器,讓駕駛人即使急著將鑰匙拔下後離開車子,車子的引擎還是會過5分鐘才熄火,說穿了就是防呆設計,SAAB的車系就有此設計,SUBARU的硬皮鯊就沒有,所以有人說硬皮鯊的渦輪增壓器是消耗品,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那是駕駛習慣的問題!國內很多玩家買了NA的房車,然後自己去裝渦輪,也鮮少聽說有人會再加裝延遲熄火系統,然而渦輪改裝套件一套動輒幾萬,增壓器如果常常壞掉,對車主來說也是一種困擾;如果你是車商,賣有增壓器的車給不懂保養的車主,然後車主一天到晚嫌車子壞的快,你的品牌形象不就毀了?話說回來?台灣有幾個車主肯認真的去"開"有增壓器的車呢?我想,大概只有卡車司機吧!(不可諱言,卡車也有增壓器,而且卡車司機停車時大部分都會讓引擎怠速一陣子)
所以,台灣要讓有增壓器的房車風行起來的話,我想,應該要先從道路環境改善與車主用車的教育訓練做起,但...你認為可行嗎?如果你是車商的話,你要賣給台灣人比較簡單的車呢?還是比較複雜的車?保時捷與法拉力為什麼以前都只做手排車,這十年間才出產自排或手自排呢?那就是看準了台灣有錢人的市場(台灣人喜歡開手排車的人越來越少),即使是站在台灣頂端的那些有錢人也懶的開手排車了!因為他們認為自排比較簡單...簡單,好開,好保養,這就是台灣大部分駕駛人用車的習慣!
另外,假如你是環保署長,而我們的國民也都會開有增壓器的車子了,當你看到國內大部分的車子總是在那裡怠速等熄火,你做何感想?"噪音又大,又排放廢氣,幹麻不趕快將引擎關掉?"你難道不會有這種念頭?所以囉,基本上全球的汽車市場還是以NA車為最大宗!
環境,習慣,還有環保等原因,造就了這樣的事實,大大若認為還是想開有增壓器的房車,那麼,在台灣的話,我想你實在等不到它普及化的時候了!我本身開TIERRA RS,這部車原廠可以選配機械增壓,但我沒裝,除了套件本身不便宜之外(18萬),我實在不想多花那些時間去怠速熄火,而且...台灣哪條路開超過110公里/小時不算超速?裝增壓器有實質作用嗎?TIERRA RS測試人員也測過裝增壓器和不裝增壓器的賽道成績,不到4秒鐘的差距,4秒鐘,對於賽車的選手來說或許是極大差距,但對一般開車通勤的老百姓來說,根本不具任何實質意義!你說是吧?
參考資料
玩車的經驗
2007-10-25 16:31:54 補充
另外,有增壓器的車也會比較耗油喔!油價高漲的時代,薪水如果不漲,我想,沒幾個人會想開有增壓器的車子吧!
2007-10-25 16:38:59 補充
你說的風洞,是指進氣口吧?也有進氣口讓你看不出來的渦輪引擎汽車啊,並不是說進氣口都要像法拉力或者硬皮鯊那麼顯眼,進氣口太顯眼,也是有缺點,如果垃圾飛進去了,那不是很麻煩嗎?又...台灣屬海島型氣候,常常下雨,雖然進氣口有的還設計水盤,但...難保雨量不會過大!所以...實用性還是要考量的!
1.環境問題:台灣根本沒有那麼多那麼寬那麼長而且又速限那麼高的路段適合那樣的車子來跑,普通NA(自然進氣)引擎的車子來跑,都常常可以跑到超速被開罰單了,更何況是渦輪增壓或機械增壓引擎?如果大大身在歐洲大陸地區,那當然不一樣,那裡的高速公路根本沒有所謂的最高速限,你的車子性能夠好,要跑個300公里/小時也沒有人會告你超速,那裡常見的車子,都是雙B,愛快羅密歐,保時捷...等大馬力的車,絕對很少看到什麼ALTIS,MARCH的在歐洲的高速公路上奔馳(只開100公里/小時還會被懷疑你到底會不會開車呢!),所以說台灣為何有增壓器的房車或跑車很少,這是個很大的原因!
2.文化習慣:請問大大開車時有熱車的習慣嗎?或者說將車子停好時是直接將鑰匙轉到OFF後下車,還是在車上等個5分鐘再將引擎熄火呢?有增壓器的車子,保養不像NA車那麼簡單,熄火也不能直接接鑰匙轉到OFF就下車(NA車才可以這樣做),除非1.你根本不珍惜增壓器的使用壽命,2.那部車有延遲熄火系統...正統一點的渦輪車,都會裝上延遲熄火系統(跟偏時點火系統不一樣喔),來保護增壓器,讓駕駛人即使急著將鑰匙拔下後離開車子,車子的引擎還是會過5分鐘才熄火,說穿了就是防呆設計,SAAB的車系就有此設計,SUBARU的硬皮鯊就沒有,所以有人說硬皮鯊的渦輪增壓器是消耗品,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那是駕駛習慣的問題!國內很多玩家買了NA的房車,然後自己去裝渦輪,也鮮少聽說有人會再加裝延遲熄火系統,然而渦輪改裝套件一套動輒幾萬,增壓器如果常常壞掉,對車主來說也是一種困擾;如果你是車商,賣有增壓器的車給不懂保養的車主,然後車主一天到晚嫌車子壞的快,你的品牌形象不就毀了?話說回來?台灣有幾個車主肯認真的去"開"有增壓器的車呢?我想,大概只有卡車司機吧!(不可諱言,卡車也有增壓器,而且卡車司機停車時大部分都會讓引擎怠速一陣子)
所以,台灣要讓有增壓器的房車風行起來的話,我想,應該要先從道路環境改善與車主用車的教育訓練做起,但...你認為可行嗎?如果你是車商的話,你要賣給台灣人比較簡單的車呢?還是比較複雜的車?保時捷與法拉力為什麼以前都只做手排車,這十年間才出產自排或手自排呢?那就是看準了台灣有錢人的市場(台灣人喜歡開手排車的人越來越少),即使是站在台灣頂端的那些有錢人也懶的開手排車了!因為他們認為自排比較簡單...簡單,好開,好保養,這就是台灣大部分駕駛人用車的習慣!
另外,假如你是環保署長,而我們的國民也都會開有增壓器的車子了,當你看到國內大部分的車子總是在那裡怠速等熄火,你做何感想?"噪音又大,又排放廢氣,幹麻不趕快將引擎關掉?"你難道不會有這種念頭?所以囉,基本上全球的汽車市場還是以NA車為最大宗!
環境,習慣,還有環保等原因,造就了這樣的事實,大大若認為還是想開有增壓器的房車,那麼,在台灣的話,我想你實在等不到它普及化的時候了!我本身開TIERRA RS,這部車原廠可以選配機械增壓,但我沒裝,除了套件本身不便宜之外(18萬),我實在不想多花那些時間去怠速熄火,而且...台灣哪條路開超過110公里/小時不算超速?裝增壓器有實質作用嗎?TIERRA RS測試人員也測過裝增壓器和不裝增壓器的賽道成績,不到4秒鐘的差距,4秒鐘,對於賽車的選手來說或許是極大差距,但對一般開車通勤的老百姓來說,根本不具任何實質意義!你說是吧?
參考資料
玩車的經驗
2007-10-25 16:31:54 補充
另外,有增壓器的車也會比較耗油喔!油價高漲的時代,薪水如果不漲,我想,沒幾個人會想開有增壓器的車子吧!
2007-10-25 16:38:59 補充
你說的風洞,是指進氣口吧?也有進氣口讓你看不出來的渦輪引擎汽車啊,並不是說進氣口都要像法拉力或者硬皮鯊那麼顯眼,進氣口太顯眼,也是有缺點,如果垃圾飛進去了,那不是很麻煩嗎?又...台灣屬海島型氣候,常常下雨,雖然進氣口有的還設計水盤,但...難保雨量不會過大!所以...實用性還是要考量的!
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2008年3月3日 星期一
F1賽車介紹
運動項目
賽車
成立年份
1950年
參賽隊數
11隊
國家
世界各地
現任冠軍
費爾南多阿隆索(車手)
雷諾車隊(車隊)
官方網站
[1]
一級方程式賽車(Formula One,簡稱F1)是世界上成本花費最高、技術等級最頂尖的單座四輪場地賽車比賽。全名是「一級方程式錦標賽」,主辦者是國際汽車聯盟(FIA)。
F1被很多人認為是賽車界最重要的賽事,同時也是最昂貴的體育運動。F1每年會舉辦一系列的比賽(例如2005年有19站比賽),比賽場地是全封閉的專門賽道,或者是臨時封閉的普通公路賽道。每年約有10支車隊參賽,經過16~18站的比賽,來競爭年度總冠軍的寶座。F1的家鄉在歐洲,但今天它也風靡全球。
命名
為了公平性與安全性,賽車運動的主辦者會制訂賽車的統一「規格」(formula,或也可解釋為車輛設定的「公式」),只有依照規格製造的賽車才能參賽,這種賽車便稱為「方程式賽車」。F1是FIA制定的方程式賽車規範等級最高的,因此以1命名。其他還有各種等級較低,也比較不受注目的賽車規格。值得注意的是比賽名稱中的「Formula」代表的是「規則」(rule)的意思,與數學的方程式並沒有實際關係,但由於中文環境中最早接觸此名詞時翻譯為方程式,在多年的使用後已成為約定成俗且廣為接受的譯名。
歷史
F1錦標賽是有著漫長歷史的世界級賽車運動。F1的前身是1920年代和1930年代舉行的歐洲大獎賽。二戰結束後隨著機動車賽的重新建立,F1錦標賽最終在1950年正式開賽。
1950年,第一場F1由FIA於英國銀石賽道上舉行。1970年代是F1的瞬間加速期,空氣動力學套件加渦輪增壓引擎,使得賽車速度激增;1980年末開始引進的電腦科技使得賽車的油門、離合器全部由電腦自動調控;1990年代是F1的「自動化」期。然而賽車運動的樂趣在於選手的技藝,而非賽車的機械。某些批評家認為賽車的機械運作過度仰賴電腦,會便宜了技術欠佳的選手。因此比賽的主辦單位也經常修改規則,藉以降低新技術所帶來的影響。
規則變化
雷諾車隊的F1賽車
請參考:ons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Formula_One_regulations">F1賽事規則(英文)
車隊與主辦單位之間長年進行貓捉老鼠的遊戲。隨著汽車工業的不斷發展和為了提高賽車的安全性、比賽的觀賞性,比賽規則與賽車的規格也不斷地進行改變。例如在空氣動力學套件和渦輪增壓引擎問世後,比賽規則就加入了對以上兩種技術的限制。此外對於電腦的使用,限制也是日益嚴格。因此就算某車隊靠著科技進步取得優勢,第二年主辦單位就可能制訂新規則以降低其影響力。同時其他車隊也會透過抄襲或自行研發,取得類似的技術以抗衡。
雖然限制日益嚴苛,F1並不因此而失去觀賞性。因為觀眾想看的並不是某輛賽車一馬當先,而是要看到賽車選手之間的龍爭虎鬥。只有在每一輛車性能差異不大的前提下,才能比較出選手技術的優劣。因此賽車的速度受到嚴格限制。不但是為了增加競技的趣味,也是為了降低車禍時的死亡率,藉以避免例如1994年巴西F1賽車選手洗拿車禍致死的意外再度發生。
雖然賽車主辦單位不斷限制新科技的運用,但是比賽用的賽車仍然比任何商品化的汽車更為先進。汽車工業利用賽車實驗各種技術,這些發明與發現也經常用於改良量產的汽車。渦輪增壓引擎的普及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賽車運動對於汽車的安全也有正面影響。
2005年賽季F1規則有不少的變化,其中較大的變化包括一站比賽只准使用一套輪胎,與一臺引擎必須使用兩站比賽(在爆胎、爆缸或影響賽車安全行駛的情況下允許更換輪胎或引擎),與後定風翼向前移了20cm等等。再加上幾年前廢除了電子循跡控制系統的規則,F1運動在經過一陣子高度電子化的時代後,又回歸不依賴賽車功能而更依靠車手駕駛技術的本質。2006年賽季F1將再次進行規則大改動,包括引擎由已經使用多年的V10設計改為V8設計,以求降低各車隊在引擎開發上的成本需求,拉近強弱隊之間的差異。
因為字數限制 沒載入的內容用 URL 顯現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F1&variant=zh-tw
賽車
成立年份
1950年
參賽隊數
11隊
國家
世界各地
現任冠軍
費爾南多阿隆索(車手)
雷諾車隊(車隊)
官方網站
[1]
一級方程式賽車(Formula One,簡稱F1)是世界上成本花費最高、技術等級最頂尖的單座四輪場地賽車比賽。全名是「一級方程式錦標賽」,主辦者是國際汽車聯盟(FIA)。
F1被很多人認為是賽車界最重要的賽事,同時也是最昂貴的體育運動。F1每年會舉辦一系列的比賽(例如2005年有19站比賽),比賽場地是全封閉的專門賽道,或者是臨時封閉的普通公路賽道。每年約有10支車隊參賽,經過16~18站的比賽,來競爭年度總冠軍的寶座。F1的家鄉在歐洲,但今天它也風靡全球。
命名
為了公平性與安全性,賽車運動的主辦者會制訂賽車的統一「規格」(formula,或也可解釋為車輛設定的「公式」),只有依照規格製造的賽車才能參賽,這種賽車便稱為「方程式賽車」。F1是FIA制定的方程式賽車規範等級最高的,因此以1命名。其他還有各種等級較低,也比較不受注目的賽車規格。值得注意的是比賽名稱中的「Formula」代表的是「規則」(rule)的意思,與數學的方程式並沒有實際關係,但由於中文環境中最早接觸此名詞時翻譯為方程式,在多年的使用後已成為約定成俗且廣為接受的譯名。
歷史
F1錦標賽是有著漫長歷史的世界級賽車運動。F1的前身是1920年代和1930年代舉行的歐洲大獎賽。二戰結束後隨著機動車賽的重新建立,F1錦標賽最終在1950年正式開賽。
1950年,第一場F1由FIA於英國銀石賽道上舉行。1970年代是F1的瞬間加速期,空氣動力學套件加渦輪增壓引擎,使得賽車速度激增;1980年末開始引進的電腦科技使得賽車的油門、離合器全部由電腦自動調控;1990年代是F1的「自動化」期。然而賽車運動的樂趣在於選手的技藝,而非賽車的機械。某些批評家認為賽車的機械運作過度仰賴電腦,會便宜了技術欠佳的選手。因此比賽的主辦單位也經常修改規則,藉以降低新技術所帶來的影響。
規則變化
雷諾車隊的F1賽車
請參考:ons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Formula_One_regulations">F1賽事規則(英文)
車隊與主辦單位之間長年進行貓捉老鼠的遊戲。隨著汽車工業的不斷發展和為了提高賽車的安全性、比賽的觀賞性,比賽規則與賽車的規格也不斷地進行改變。例如在空氣動力學套件和渦輪增壓引擎問世後,比賽規則就加入了對以上兩種技術的限制。此外對於電腦的使用,限制也是日益嚴格。因此就算某車隊靠著科技進步取得優勢,第二年主辦單位就可能制訂新規則以降低其影響力。同時其他車隊也會透過抄襲或自行研發,取得類似的技術以抗衡。
雖然限制日益嚴苛,F1並不因此而失去觀賞性。因為觀眾想看的並不是某輛賽車一馬當先,而是要看到賽車選手之間的龍爭虎鬥。只有在每一輛車性能差異不大的前提下,才能比較出選手技術的優劣。因此賽車的速度受到嚴格限制。不但是為了增加競技的趣味,也是為了降低車禍時的死亡率,藉以避免例如1994年巴西F1賽車選手洗拿車禍致死的意外再度發生。
雖然賽車主辦單位不斷限制新科技的運用,但是比賽用的賽車仍然比任何商品化的汽車更為先進。汽車工業利用賽車實驗各種技術,這些發明與發現也經常用於改良量產的汽車。渦輪增壓引擎的普及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賽車運動對於汽車的安全也有正面影響。
2005年賽季F1規則有不少的變化,其中較大的變化包括一站比賽只准使用一套輪胎,與一臺引擎必須使用兩站比賽(在爆胎、爆缸或影響賽車安全行駛的情況下允許更換輪胎或引擎),與後定風翼向前移了20cm等等。再加上幾年前廢除了電子循跡控制系統的規則,F1運動在經過一陣子高度電子化的時代後,又回歸不依賴賽車功能而更依靠車手駕駛技術的本質。2006年賽季F1將再次進行規則大改動,包括引擎由已經使用多年的V10設計改為V8設計,以求降低各車隊在引擎開發上的成本需求,拉近強弱隊之間的差異。
因為字數限制 沒載入的內容用 URL 顯現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F1&variant=zh-tw
F1賽車的起由
一級方程式錦標賽是由FIA國際汽車聯盟在1950年起所舉辦的The FIA World Championship開始,全世界第一場F1是在英國銀石(Silverstone)賽道上舉行,車輛規格以1947年所制定的規則為依據,引擎最大排氣量為4500c.c非增壓引擎或是1500c.c機械增壓引擎。
1950年F1全年賽季總共有七場比賽,其中包含一場美國Indianapolis 500大賽,第一場F1比賽冠軍由Giuseppe Farina駕駛Alfa Romeo賽車所取得,而他也成為F1使上第一位世界冠軍。
F1車隊每年的預算約有50%用在引擎的研發與製作上,Mercedes-Benz每年花1.4億美金來研發製作供應McLaren-Mercedes車隊全年參賽所需的引擎,BMW則投入高達1.85億美金來供應BMW-Williams車隊所需的引擎,應該是目前年度預算最高的引擎供應商。Ferrari車隊投入的金額約1.75億美金,Toyota預估是1.5億美金,而Renault和Honda的預算都超過1億美金。
現在的F1規定使用排氣量3000C.C.以下的10汽缸自然進氣引擎,目前各車隊都採用V型排列的10汽缸引擎,汽缸夾角則從72度到110度不等,90度夾角則是目前主流。目前頂尖車隊的F1引擎最大馬力超過910匹馬力,最高轉速超過每分鐘19000轉,重量介於90-100公斤之間,使用的燃料是符合FIA規定的無鉛汽油。
高轉速、動力輸出驚人的F1引擎,所需的零件都需具備高強度與輕量化的特質,因此會用上多種特殊合金材質,讓F1引擎的造價驚人。不含研發費用,每具F1引擎的造價就高達新台幣500萬元,以Mercedes-Benz為例,每年需要約製作80~100具F1引擎以供McLaren-Mercedes車隊使用。
低油耗也是一具優秀F1引擎的重要特性,F1引擎在全速運轉時每,行駛100公里約需消耗70公升的無鉛汽油,而最省油的Mercedes-Benz引擎,據稱只需要60公升汽油。在同樣的馬力輸出下,油耗較低的賽車在正式決賽時起跑的載油量與進維修站的策略可以更具彈性,這在競爭激烈的F1賽場是很關鍵的。
在1998年Good Year退出F-1之後,直到2001年之前所有的F-1賽車都使用Bridgestone輪胎,但是從2001年開始Michelin輪胎加入之後,目前10支F1車隊中各有5支車隊分別使用這兩家品牌的輪胎。
以往F1輪胎使用無胎紋的光頭胎,在1998年,FIA規定以有溝紋的輪胎取代原有的光頭胎,以降低比賽的平均車速,1999年開始輪胎的溝紋數目更由原有的三條增加到四條。雖然車手不斷地抱抓地性能大打折扣、危險性大增,但眾車隊還是不斷地研發出應變之策。
輪胎是賽車速度的來源,強大的動力與地面的媒介,如果沒有一套好的輪胎,就算擁有最強勁的引擎,技巧一流的車手,效率超高的空力套件,是無法把力量轉換成速度的,所以輪胎在F1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
F1的乾胎規定直徑必須是660釐米以內,寬度則是350釐米以內,同時胎面上要有四條對稱縱向深2.5釐米的溝紋,從輪胎中心向外排列,每條溝紋之間必須距離50mm,這種和以前慣用的光頭胎完全不同的乾胎,是FIA為了降低F1越來越快的過彎速度所制訂的新規格,以降低意外發生後造成重大傷亡的機會。
乾胎:
在一場比賽中,每一位車手被限制使用10套輪胎,而其中3套用於星期五自由練習的輪胎則不能再被使用 胎壓:約為1.1bar 輪胎壽命:約為80~200公里視輪胎胎質而定 理想工作溫度:約為80~100℃
雨胎:
在一場比賽中,每一位車手被限制使用7套輪胎 胎壓:約為1.1bar 輪胎壽命:情況允許的話可跑完整場比賽 理想工作溫度:約為30~50℃
半雨胎:
在一場比賽中,每一位車手被限制使用7套輪胎
胎壓:約為1.1bar
輪胎壽命:根據天氣狀況而定
理想工作溫度:在濕地約為30℃,在乾地約為100℃
F-1賽車風馳電掣的速度,能在5秒之內瞬間加速到200km/h以上,最大過彎側向加速可達4個G,極速最高超過350km/h,這樣高的速度與過彎能力,除了需要優異的懸吊設定來讓輪胎盡可能的保持與跑道路面接觸之外,也需要足夠的下壓力來產生足夠的摩擦力,否則空有強大的馬力,在過彎時將無從發揮,因此空氣動力學設計的優劣已成為今日F1決勝的關鍵之一。
空氣動力學的工程師們在風洞中實現他們的空力藝術,由功能強大的設計電腦所產生的3D模擬,並在大型的風洞中不斷的測試。F1車隊每年都會花上300萬美元到1500萬美元不等的風洞操作經費來驗證空氣動力學組件的效率。
空氣動力學效率就是下壓力和空氣拖曳阻力的比例。目標就是要獲得最大的抓地力,和最小的拖曳阻力。下壓力是空氣動力學上垂直方向的向下壓力總合,這些力量是由前鼻翼和後尾翼所產生,用來把賽車壓在地面上,下壓力越大,賽車在跑道上的抓地力就越大。
理論上,由前後翼產生的可怕力量,可以讓一部F-1賽車抵抗地心引力,讓600公斤重的F1賽車在隧道的天花板上倒吊著跑,因為賽車可以產生超過車身重量數倍的下壓力。要讓F-1賽車那樣高速的過彎,那麼必須把車底、車頂以及車身周圍的氣流引導到完美的境界!
關鍵的前後翼
影響F1賽車空力穩定性的最重要因素是前鼻翼,這是決定通過車身上方、下方和其他如散熱器、後尾翼氣流的比例和方向的關鍵性元件。除了分流前方的空氣之外,前鼻翼在操控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產生下壓力來將前輪壓在地面上。
尾翼是F-1賽車外觀上重要的一部份,尾翼的組合被目前的比賽規則限制在只能有三片。透過調整前後翼的設定,車隊可以控制賽車的抓地力來配合不同的賽道特性及底盤本身所產生的定值的下壓力。理論上,翼面角度越陡,產生的空氣動力學的拖曳阻力越大,車速提高時對車輛產生的下壓力越大。同時,陡峭的翼面設定會降低賽車的速度表現以及增加油耗。
F-1賽車空氣力學的最高境界就是『平衡』。F-1賽車的抓地力約有1/3是由前輪負擔,有超過2/3則是由後輪負擔。在前輪採用低下壓力的設定可以提高車速,但同時也會提高轉向不足的趨勢;轉向不足就是車頭會開始滑向彎外側。相對的,如果車尾的下壓力不足,那麼會有轉向過度的傾向,車尾就會開始打滑。
循跡控制系統TCS(Traction Control System)約是在'90年代初期發展出來的電子系統,在'94年之前可合法使用這項系統,然後連同主動式懸吊都遭禁用,後來Senna的死則引發這些高科技設備的爭論。直到2001年西班牙GP,循跡控制系統才又再度解禁。
循跡控制系統的原理是在輪胎打滑時,包括了起跑、過彎、下雨天等等的情況,利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降低扭力的輸出,讓輪胎重新獲得抓地力,進而讓車手能夠控制賽車,將動力發揮到最極限,並增加賽車速度。而降低扭力的方法有油門的控制、點火延遲、或是關掉數個汽缸的點火或供油系統。
由於傳動輪在加速時會超過50G,所以降低慣性所需的反應要非常快速,但是利用油壓電子油門控制需要30毫秒,反應時間不夠快;延遲點火又有耐用度的問題;因此現行的循跡系統是利用裝置在輪胎處的感應器來偵測輪胎狀況,當輪胎打滑時電腦就會降低引擎輸出功率,通常是數個汽缸不點火,或是在供油程式下功夫,讓輪胎停止打滑,以降低車輛因為輪胎打滑所造成的失控狀況,進而增加賽車速度。
不過現在的循跡控制系統可不只是那樣簡單,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現在電腦已可以做出較過去更為順暢的循跡控制,不只是單純地點火與供油而已,目前的程式技術已可讓賽車在即將打滑時,循跡控制系統就開始作動,保持在最大摩擦力的邊緣,得到最佳的引擎動力運用。
循跡控制系統不只有在慢速彎道中有幫助,在高速彎中也有所助益,系統不只會在打滑的時候做出補償的動作,就當車輛正開始滑動時就會介入,過去要以時速190公里半油門方式通過的彎,在配備循跡控制系統之後,可以時速200公里全油門的速度通過。
1950年F1全年賽季總共有七場比賽,其中包含一場美國Indianapolis 500大賽,第一場F1比賽冠軍由Giuseppe Farina駕駛Alfa Romeo賽車所取得,而他也成為F1使上第一位世界冠軍。
F1車隊每年的預算約有50%用在引擎的研發與製作上,Mercedes-Benz每年花1.4億美金來研發製作供應McLaren-Mercedes車隊全年參賽所需的引擎,BMW則投入高達1.85億美金來供應BMW-Williams車隊所需的引擎,應該是目前年度預算最高的引擎供應商。Ferrari車隊投入的金額約1.75億美金,Toyota預估是1.5億美金,而Renault和Honda的預算都超過1億美金。
現在的F1規定使用排氣量3000C.C.以下的10汽缸自然進氣引擎,目前各車隊都採用V型排列的10汽缸引擎,汽缸夾角則從72度到110度不等,90度夾角則是目前主流。目前頂尖車隊的F1引擎最大馬力超過910匹馬力,最高轉速超過每分鐘19000轉,重量介於90-100公斤之間,使用的燃料是符合FIA規定的無鉛汽油。
高轉速、動力輸出驚人的F1引擎,所需的零件都需具備高強度與輕量化的特質,因此會用上多種特殊合金材質,讓F1引擎的造價驚人。不含研發費用,每具F1引擎的造價就高達新台幣500萬元,以Mercedes-Benz為例,每年需要約製作80~100具F1引擎以供McLaren-Mercedes車隊使用。
低油耗也是一具優秀F1引擎的重要特性,F1引擎在全速運轉時每,行駛100公里約需消耗70公升的無鉛汽油,而最省油的Mercedes-Benz引擎,據稱只需要60公升汽油。在同樣的馬力輸出下,油耗較低的賽車在正式決賽時起跑的載油量與進維修站的策略可以更具彈性,這在競爭激烈的F1賽場是很關鍵的。
在1998年Good Year退出F-1之後,直到2001年之前所有的F-1賽車都使用Bridgestone輪胎,但是從2001年開始Michelin輪胎加入之後,目前10支F1車隊中各有5支車隊分別使用這兩家品牌的輪胎。
以往F1輪胎使用無胎紋的光頭胎,在1998年,FIA規定以有溝紋的輪胎取代原有的光頭胎,以降低比賽的平均車速,1999年開始輪胎的溝紋數目更由原有的三條增加到四條。雖然車手不斷地抱抓地性能大打折扣、危險性大增,但眾車隊還是不斷地研發出應變之策。
輪胎是賽車速度的來源,強大的動力與地面的媒介,如果沒有一套好的輪胎,就算擁有最強勁的引擎,技巧一流的車手,效率超高的空力套件,是無法把力量轉換成速度的,所以輪胎在F1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
F1的乾胎規定直徑必須是660釐米以內,寬度則是350釐米以內,同時胎面上要有四條對稱縱向深2.5釐米的溝紋,從輪胎中心向外排列,每條溝紋之間必須距離50mm,這種和以前慣用的光頭胎完全不同的乾胎,是FIA為了降低F1越來越快的過彎速度所制訂的新規格,以降低意外發生後造成重大傷亡的機會。
乾胎:
在一場比賽中,每一位車手被限制使用10套輪胎,而其中3套用於星期五自由練習的輪胎則不能再被使用 胎壓:約為1.1bar 輪胎壽命:約為80~200公里視輪胎胎質而定 理想工作溫度:約為80~100℃
雨胎:
在一場比賽中,每一位車手被限制使用7套輪胎 胎壓:約為1.1bar 輪胎壽命:情況允許的話可跑完整場比賽 理想工作溫度:約為30~50℃
半雨胎:
在一場比賽中,每一位車手被限制使用7套輪胎
胎壓:約為1.1bar
輪胎壽命:根據天氣狀況而定
理想工作溫度:在濕地約為30℃,在乾地約為100℃
F-1賽車風馳電掣的速度,能在5秒之內瞬間加速到200km/h以上,最大過彎側向加速可達4個G,極速最高超過350km/h,這樣高的速度與過彎能力,除了需要優異的懸吊設定來讓輪胎盡可能的保持與跑道路面接觸之外,也需要足夠的下壓力來產生足夠的摩擦力,否則空有強大的馬力,在過彎時將無從發揮,因此空氣動力學設計的優劣已成為今日F1決勝的關鍵之一。
空氣動力學的工程師們在風洞中實現他們的空力藝術,由功能強大的設計電腦所產生的3D模擬,並在大型的風洞中不斷的測試。F1車隊每年都會花上300萬美元到1500萬美元不等的風洞操作經費來驗證空氣動力學組件的效率。
空氣動力學效率就是下壓力和空氣拖曳阻力的比例。目標就是要獲得最大的抓地力,和最小的拖曳阻力。下壓力是空氣動力學上垂直方向的向下壓力總合,這些力量是由前鼻翼和後尾翼所產生,用來把賽車壓在地面上,下壓力越大,賽車在跑道上的抓地力就越大。
理論上,由前後翼產生的可怕力量,可以讓一部F-1賽車抵抗地心引力,讓600公斤重的F1賽車在隧道的天花板上倒吊著跑,因為賽車可以產生超過車身重量數倍的下壓力。要讓F-1賽車那樣高速的過彎,那麼必須把車底、車頂以及車身周圍的氣流引導到完美的境界!
關鍵的前後翼
影響F1賽車空力穩定性的最重要因素是前鼻翼,這是決定通過車身上方、下方和其他如散熱器、後尾翼氣流的比例和方向的關鍵性元件。除了分流前方的空氣之外,前鼻翼在操控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產生下壓力來將前輪壓在地面上。
尾翼是F-1賽車外觀上重要的一部份,尾翼的組合被目前的比賽規則限制在只能有三片。透過調整前後翼的設定,車隊可以控制賽車的抓地力來配合不同的賽道特性及底盤本身所產生的定值的下壓力。理論上,翼面角度越陡,產生的空氣動力學的拖曳阻力越大,車速提高時對車輛產生的下壓力越大。同時,陡峭的翼面設定會降低賽車的速度表現以及增加油耗。
F-1賽車空氣力學的最高境界就是『平衡』。F-1賽車的抓地力約有1/3是由前輪負擔,有超過2/3則是由後輪負擔。在前輪採用低下壓力的設定可以提高車速,但同時也會提高轉向不足的趨勢;轉向不足就是車頭會開始滑向彎外側。相對的,如果車尾的下壓力不足,那麼會有轉向過度的傾向,車尾就會開始打滑。
循跡控制系統TCS(Traction Control System)約是在'90年代初期發展出來的電子系統,在'94年之前可合法使用這項系統,然後連同主動式懸吊都遭禁用,後來Senna的死則引發這些高科技設備的爭論。直到2001年西班牙GP,循跡控制系統才又再度解禁。
循跡控制系統的原理是在輪胎打滑時,包括了起跑、過彎、下雨天等等的情況,利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降低扭力的輸出,讓輪胎重新獲得抓地力,進而讓車手能夠控制賽車,將動力發揮到最極限,並增加賽車速度。而降低扭力的方法有油門的控制、點火延遲、或是關掉數個汽缸的點火或供油系統。
由於傳動輪在加速時會超過50G,所以降低慣性所需的反應要非常快速,但是利用油壓電子油門控制需要30毫秒,反應時間不夠快;延遲點火又有耐用度的問題;因此現行的循跡系統是利用裝置在輪胎處的感應器來偵測輪胎狀況,當輪胎打滑時電腦就會降低引擎輸出功率,通常是數個汽缸不點火,或是在供油程式下功夫,讓輪胎停止打滑,以降低車輛因為輪胎打滑所造成的失控狀況,進而增加賽車速度。
不過現在的循跡控制系統可不只是那樣簡單,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現在電腦已可以做出較過去更為順暢的循跡控制,不只是單純地點火與供油而已,目前的程式技術已可讓賽車在即將打滑時,循跡控制系統就開始作動,保持在最大摩擦力的邊緣,得到最佳的引擎動力運用。
循跡控制系統不只有在慢速彎道中有幫助,在高速彎中也有所助益,系統不只會在打滑的時候做出補償的動作,就當車輛正開始滑動時就會介入,過去要以時速190公里半油門方式通過的彎,在配備循跡控制系統之後,可以時速200公里全油門的速度通過。
F1, indy, Cart 賽車的不同...
以空力套件來說好了
F1是屬於流體力學非常著重的賽車賽事
而且CART倒是還好(造型跟A1蠻相似的)
而INDY 500的則是房車改裝
那麼....
賽道總長呢?
INDY繞著圓形賽道跑500英哩
比賽在全名為Indianapolis Motor Speedway的這條賽道
它總長為2.5英哩,500英哩÷2.5英哩=200圈
而F1則是跑三百公里為基準
總賽程 ÷ 賽道單圈里程 + 1圈 = 賽事總圈數(小數點需四捨五入)
300km ÷ 5.303km(澳洲GP) + 1圈 = 57.571 ( 四捨五入後成 58 ) 圈
很抱歉CART跑多長距離我並不清楚
手邊沒有太多資料
引擎規格如下:
CART的引擎規格:
2.65公升排氣量
甲醇為燃料的渦輪引擎
但該系列賽已經決定將於2005年改用3公升V10自然進氣引擎
這表示F1引擎供應商可以立刻移植現有的F1賽車引擎到CART賽道上
空車車重約七百公斤
F1引擎規格:
2006年將改為2400cc V8引擎
2005年是3000cc V10引擎 需跑兩場約七百公里的耐用度
(包含排位跟自由練習的里程,所以約為七百公里)
汽油是無鉛汽油
但配方上與市面上的無鉛汽油有所不同
空車車重約600公斤
INDY 500的引擎規格
則是3.5 3500cc自然進氣
空車車重約七百
與CART相同
至於F1與CART、INDY500的起源恩怨與比較如下:
F1, CART, INDY當今世界上水準最高的開輪式跑車
但到底誰強誰弱
確實是一個非常不容易說清楚的事情
CART(卡特車)和INDY(印地賽車)比較接近
我們先把這兩者搞清楚
然後再來看看他們和F1的關係
在北美地區
賽車運動從1900年代就有了
早在1911年
在印地那不勒斯外號"磚廠(brickyard)"的地方(因爲當時的賽道是用紅磚鋪設的)
就進行了第一場正是的比賽
隨後的大大小小的賽車運動就在北美地區蓬勃開展起來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
美國地區最主要的賽車運動是"全國錦標賽"(也是分站式比賽)
它是由"美國汽車協會"主辦的
(由於美國汽車協會的縮寫式AAA,所以,也被簡稱成"三A協會")
1944年,美國運動車俱樂部成立
開輪式跑車成爲俱樂部主導管理的項目
不過,此時他們還是受到"三A協會"的領導
這時候歐洲的賽車運動也隨著經濟的發展開始起步
1955年,在法國拉蒙大賽中
80人死亡的慘劇嚇壞了美國人
"三A協會"表示不再管理賽車運動
此時,經過整合由印地那不勒斯的賽場老闆TONY HULMAN主持的
"美國賽車俱樂部"承擔下組織比賽的重任
1956年,由"美國賽車俱樂部"主辦的"全國錦標賽"正式開賽
美國的開輪式跑車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其中最著名的比賽"印地那不勒斯500英里大賽"(簡稱:印地500大賽)
更成爲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單一賽事
(1998年,根據美國權威運動雜誌統計,到現場觀看印地500比賽的人數超過29萬,單在北美地區收看電視轉播的觀衆接近5百萬)
1978年年初,由著名的賽車界泰斗
工程師DAN GURNEY撰寫的開輪式跑車白皮書出版
書中對賽車規則等等各個方面作了系統的規劃和限定
成爲以後主辦賽事的遵循法則
書中也建議將賽事正式定名爲"車隊錦標賽"
(Championship Auto Racing Teams簡稱:CART------卡特車賽)
(小插曲:DAN GURNEY是以爲氣動專家,現在F1還有CART比賽中在尾翼上的一塊垂直且很短的板因爲是他設計的,所以叫做GURNEY FLIP,講起GURNEY FLIP又是一段故事了)
1978年11月,由於當時的卡特車賽中不少車隊老闆對於"美國賽車協會"的"一言堂"式的管理非常不滿
主動提出建議
要求組成12人委員會(協會派出6人,各車隊派出6人組成)來管理"卡特車賽"
但是卻遭到拒絕
幾個大車隊的老闆因此決定退出協會,自組聯賽
嶄新的"卡特車賽"應運而生
1979年~1981年,幾個不同的協會和賽事爲了CART和INDY的名稱問題爭論不休
最後達成的協定:以潘斯基爲首的幾個大型車隊正式退出協會
專心致力於CART賽事
而他們的車隊也被禁止參加由美國賽車協會控制的"印地500大賽"
CART的變遷
80年代以後是CART車壯大的時期
這裏雲集了北美的頂尖車隊和車手
由於他們和歐洲的F1各車隊有著良好的關係
CART賽事中有許多著名車手都曾轉戰F1
早期的馬利奧-安德雷蒂
後來的曼賽爾、維紐夫J.Villeneuve
塞納迪(他曾是蓮花車隊的車手,之後在CART成名,隨後又去了威廉斯)
還有現在的蒙特亞JP.Montoya、達-馬塔Da matta等人
(另外,像R. Schumacher小舒馬赫也曾比過一陣子CART)
這時候的CART車賽使用的是渦輪增壓引擎
車輛的空重也比F1要大得多(賽車空重700公斤)
F1賽事嚴格地說在兩種類型的賽道上進行比賽:
臨時街區賽道(比如,摩納哥就是將街道封閉之後組成的賽道)
和永久街區是賽道(以街道的模式建成專供賽車比賽的賽道,大多數賽場都是這一類型)
而CART則不同
賽道類型分成:
街區式賽道(包括上訴的兩種)和橢圓賽道
(這裏面有根據長度分成:短道橢圓-單圈1.5英里;標準橢圓-2英里;超級橢圓-2.5英里)
由於賽道的種類不同加上賽車的重量不一樣
車輛的極速表現也不一樣
CART賽車在有些超級橢圓賽場上速度將近240英里
這要比F1賽車快得多
不過,爲了降低成本
CART賽事中的賽車從車架到引擎就沒有F1那麽精細了
他們使用的大部分車架是由專門生産車架的工廠提供的
這些工廠包括:義大利的達拉瓦Dallara、英國的G-FORCE、勞拉Lola、雷納Reynard等等
引擎也是由專門生産引擎的工廠提供
比如屬於福特的考斯沃斯Cosworth、屬於梅賽德斯的伊莫爾Mercedes Benz-Ilmor、屬於本田的美國本田Honda、豐田Toyota、別克Buick公司等等
這些裝備在材料上並不像F1車隊一樣不惜成本地使用高性能複合材料
他們主要是以堅固、耐用、低廉爲主
在保證強度的同時
盡可能地降低成本
重量考慮反而是次要的
引擎方面:
涉及概念完全不同
F1使用的是V型10缸自然進氣引擎
而CART使用的是V型8缸渦輪增壓引擎
這種本質的差別也讓CART賽車在進氣設計上不用像F1那樣要仔細研究前進氣道的形狀是否會影響到氣缸內的進氣效果
另外,F1比賽中
各個車隊都會針對不同的賽道推出不同設計的氣動套件
CART一來沒有那麽有錢
二來橢圓賽道也並不需要那麽大的下壓力
因此,也並不會爲了專門的賽道設計專門的部件
他們基本上使用的是生産廠家提供的標準件
這些標準件會根據不同的賽道性質有所不同
同時,爲了進一步限制大車隊在資金上的優勢
賽會規定了一個賽季
車隊使用的引擎數目頂限
從而保證了競爭的公平性
在比賽形式上
F1採用的是靜止發車方法
而CART(還有INDY)都使用的是行進間起步的方法
而比賽中
F1對於維修站中的人員沒有限制
CART和INDY都有嚴格規定
爲了節省人力
CART和INDY賽車都裝有壓力撐杆
車輛進站後
一位工作人員用加壓管套住壓力撐杆的介面
賽車底部就會有四支小圓柱伸出將賽車頂起
這樣就不用像F1一樣
前後都要有人用小車頂起賽車來更換輪胎
(但現在的F1已經不須頻頻換胎了,除非爆胎或是下雨必須更換半雨胎或全雨胎)
F1中,更換輪胎要用12個人
而在CART和INDY比賽中,只需要4個人
一個人負責一個位置上的車輪拆、卸、裝
F1比賽中使用的基本上是我們平時使用的無鉛汽油(但還是有所不同)
燃燒時有火焰産生
而在CART和INDY之中
他們使用的是高燃燒率的硝基甲烷
它的優點是可以用水撲滅
缺點是燃燒時沒有火焰,不易被察覺(很危險)
CART在最近開始逐漸走向沒落
主要的原因是發展速度慢
委員會戰略性失誤
他們選擇將整個CART上市經營
2000年,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CART在沒有通告贊助商和廠商的前提下
更改和取消了一些比賽
更要命的是,他們在沒有和引擎供應商詳細磋商的情況下
就單方面宣佈,將渦輪增壓引擎改成自然進氣引擎
這一決定極大地觸怒了豐田和本田
他們原本已經投入了大筆資金來研發新一代渦輪引擎,而且已經完成了
面對這樣的變故
豐田和本田立刻宣佈賽季結束之後
退出CART轉戰INDY聯賽
而和他們關係密切的幾大主力車隊也紛紛宣佈退出CART
此消彼長,INDY聯賽開始了長足的發展
現在,CART終於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進行了大規模的改組
他們也意識到渦輪引擎依舊有它的前途
再度改了回來
同時,他們也將引擎最佳輸出轉速設定在較低的7000-12000轉
和以往一次開動增壓器限時20秒的規則不同的是
新規則規定,每場比賽中,渦輪增壓器使用時間累計不能超過60秒
開動增壓器,輸出馬力依舊能達到驚人的120匹
(是往上提升,而非整輛賽車只有120匹)
INDY的故事
"印地聯賽"是從"印地500大賽"變化來的
1990年,TONY HULMAN的孫子TONY GEORGE成爲印地那不勒斯賽場的老闆
在和CART反復磋商中
雙方始終無法達到共識
並且,爲了"INDY"的版權問題爭論不休
1991年,31歲的GEORGE建議將過於龐大的24人美國賽車協會的委員會縮減成爲5人
並且由他的人出任委員會主席
這一要求當然被拒絕,他也因此被清洗出委員會
1994年,年輕的GEORGE決定自己幹
它宣佈了成立"印地聯賽"
當時,他只進行了三戰的比賽
最盛大的就是"印地500大賽"
隨後幾年,他一直致力於聯賽的發展
借助著"印地500大賽"巨大的經濟利潤和深厚的印象力
加上CART在經營上的連連失誤
TONY GEORGE終於在近幾年超越了CART
將印地聯賽打造成北美第一大賽事
印地和CART最大的不同就是
使用3.5升自然進氣引擎
同時,他只在橢圓形賽場上比賽
它的車重也是空重概念(700公斤)
由於沒有公路賽
車架在氣動設計上更加不用考慮到大氣下壓力的問題
賽車的引擎也強調高轉速下的持久力
最近設計的印地賽車在外觀上已經和CART、F1賽車有了很大的不同
特別是勞拉廠推出的賽車
駕駛艙兩邊的散熱吊艙向上揚起
從正面看,像是一對翅膀
車頭變得尖而扁
和威廉斯的賽車頗有些神似
頂級賽車F1
我們最熟悉的恐怕是F1賽車了
這項燒錢的運動已經在各個方面達到了一個難以想象的高度
每一年,爲了提升1-2秒的速度
各個車隊投以鉅資研發賽車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F1已經不單單是一項純粹的體育競技了
而是一場車隊、車廠的較勁戰爭了
新型材料的研製
航空技術的廣泛運用讓F1已經走在了工業技術的最尖端(不只是汽車工業而已)
現在,風洞實驗室已經快要成爲了F1車隊的標準配備了
金錢方面的耗損自然也是高的難以想象
F1賽車在許多層面已經遠遠超越了CART和INDY
不過,只有一個方面F1恐怕很難和INDY、CART抗衡
那就是體育競技方面(你若有看F1便知道我所說的)
不論是CART還是INDY
使用規定的引擎和車架讓各個車隊的實力基本上處於同一個水準
競賽的焦點自然落在車手的駕駛技術上
賽車的性能優勢並不大
因此競爭也更加激烈
北美的賽事崇尚超車
如果,一場比賽沒有超車,恐怕就沒人看了
而對於賽車運動的純粹偏愛也完全不同於F1
在北美的賽場邊
你絕對看不到像F1義大利大賽那樣
充滿了民族自豪感的紅色車迷
這也是兩者不同的地方
最後就是收入
在北美,不論是CART還是INDY
大多數車隊和所有車手很大一部分收入是靠獎金
比如說,去年奪得500大賽冠軍
總共能夠收到160萬美金
而一位年度總冠軍的收入,平均200~300萬美金
戰績優異,收入可以到4、5百萬
這在客觀上也激勵著車手在場上權力奮鬥
而F1比賽中,主力車隊的車手年薪
跑得好與不好並不會直接影響到收入
(這也是威廉斯先生不舒服的地方,這就是他爲何去年要給小舒馬赫減薪的原因之一)
F1是屬於流體力學非常著重的賽車賽事
而且CART倒是還好(造型跟A1蠻相似的)
而INDY 500的則是房車改裝
那麼....
賽道總長呢?
INDY繞著圓形賽道跑500英哩
比賽在全名為Indianapolis Motor Speedway的這條賽道
它總長為2.5英哩,500英哩÷2.5英哩=200圈
而F1則是跑三百公里為基準
總賽程 ÷ 賽道單圈里程 + 1圈 = 賽事總圈數(小數點需四捨五入)
300km ÷ 5.303km(澳洲GP) + 1圈 = 57.571 ( 四捨五入後成 58 ) 圈
很抱歉CART跑多長距離我並不清楚
手邊沒有太多資料
引擎規格如下:
CART的引擎規格:
2.65公升排氣量
甲醇為燃料的渦輪引擎
但該系列賽已經決定將於2005年改用3公升V10自然進氣引擎
這表示F1引擎供應商可以立刻移植現有的F1賽車引擎到CART賽道上
空車車重約七百公斤
F1引擎規格:
2006年將改為2400cc V8引擎
2005年是3000cc V10引擎 需跑兩場約七百公里的耐用度
(包含排位跟自由練習的里程,所以約為七百公里)
汽油是無鉛汽油
但配方上與市面上的無鉛汽油有所不同
空車車重約600公斤
INDY 500的引擎規格
則是3.5 3500cc自然進氣
空車車重約七百
與CART相同
至於F1與CART、INDY500的起源恩怨與比較如下:
F1, CART, INDY當今世界上水準最高的開輪式跑車
但到底誰強誰弱
確實是一個非常不容易說清楚的事情
CART(卡特車)和INDY(印地賽車)比較接近
我們先把這兩者搞清楚
然後再來看看他們和F1的關係
在北美地區
賽車運動從1900年代就有了
早在1911年
在印地那不勒斯外號"磚廠(brickyard)"的地方(因爲當時的賽道是用紅磚鋪設的)
就進行了第一場正是的比賽
隨後的大大小小的賽車運動就在北美地區蓬勃開展起來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
美國地區最主要的賽車運動是"全國錦標賽"(也是分站式比賽)
它是由"美國汽車協會"主辦的
(由於美國汽車協會的縮寫式AAA,所以,也被簡稱成"三A協會")
1944年,美國運動車俱樂部成立
開輪式跑車成爲俱樂部主導管理的項目
不過,此時他們還是受到"三A協會"的領導
這時候歐洲的賽車運動也隨著經濟的發展開始起步
1955年,在法國拉蒙大賽中
80人死亡的慘劇嚇壞了美國人
"三A協會"表示不再管理賽車運動
此時,經過整合由印地那不勒斯的賽場老闆TONY HULMAN主持的
"美國賽車俱樂部"承擔下組織比賽的重任
1956年,由"美國賽車俱樂部"主辦的"全國錦標賽"正式開賽
美國的開輪式跑車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其中最著名的比賽"印地那不勒斯500英里大賽"(簡稱:印地500大賽)
更成爲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單一賽事
(1998年,根據美國權威運動雜誌統計,到現場觀看印地500比賽的人數超過29萬,單在北美地區收看電視轉播的觀衆接近5百萬)
1978年年初,由著名的賽車界泰斗
工程師DAN GURNEY撰寫的開輪式跑車白皮書出版
書中對賽車規則等等各個方面作了系統的規劃和限定
成爲以後主辦賽事的遵循法則
書中也建議將賽事正式定名爲"車隊錦標賽"
(Championship Auto Racing Teams簡稱:CART------卡特車賽)
(小插曲:DAN GURNEY是以爲氣動專家,現在F1還有CART比賽中在尾翼上的一塊垂直且很短的板因爲是他設計的,所以叫做GURNEY FLIP,講起GURNEY FLIP又是一段故事了)
1978年11月,由於當時的卡特車賽中不少車隊老闆對於"美國賽車協會"的"一言堂"式的管理非常不滿
主動提出建議
要求組成12人委員會(協會派出6人,各車隊派出6人組成)來管理"卡特車賽"
但是卻遭到拒絕
幾個大車隊的老闆因此決定退出協會,自組聯賽
嶄新的"卡特車賽"應運而生
1979年~1981年,幾個不同的協會和賽事爲了CART和INDY的名稱問題爭論不休
最後達成的協定:以潘斯基爲首的幾個大型車隊正式退出協會
專心致力於CART賽事
而他們的車隊也被禁止參加由美國賽車協會控制的"印地500大賽"
CART的變遷
80年代以後是CART車壯大的時期
這裏雲集了北美的頂尖車隊和車手
由於他們和歐洲的F1各車隊有著良好的關係
CART賽事中有許多著名車手都曾轉戰F1
早期的馬利奧-安德雷蒂
後來的曼賽爾、維紐夫J.Villeneuve
塞納迪(他曾是蓮花車隊的車手,之後在CART成名,隨後又去了威廉斯)
還有現在的蒙特亞JP.Montoya、達-馬塔Da matta等人
(另外,像R. Schumacher小舒馬赫也曾比過一陣子CART)
這時候的CART車賽使用的是渦輪增壓引擎
車輛的空重也比F1要大得多(賽車空重700公斤)
F1賽事嚴格地說在兩種類型的賽道上進行比賽:
臨時街區賽道(比如,摩納哥就是將街道封閉之後組成的賽道)
和永久街區是賽道(以街道的模式建成專供賽車比賽的賽道,大多數賽場都是這一類型)
而CART則不同
賽道類型分成:
街區式賽道(包括上訴的兩種)和橢圓賽道
(這裏面有根據長度分成:短道橢圓-單圈1.5英里;標準橢圓-2英里;超級橢圓-2.5英里)
由於賽道的種類不同加上賽車的重量不一樣
車輛的極速表現也不一樣
CART賽車在有些超級橢圓賽場上速度將近240英里
這要比F1賽車快得多
不過,爲了降低成本
CART賽事中的賽車從車架到引擎就沒有F1那麽精細了
他們使用的大部分車架是由專門生産車架的工廠提供的
這些工廠包括:義大利的達拉瓦Dallara、英國的G-FORCE、勞拉Lola、雷納Reynard等等
引擎也是由專門生産引擎的工廠提供
比如屬於福特的考斯沃斯Cosworth、屬於梅賽德斯的伊莫爾Mercedes Benz-Ilmor、屬於本田的美國本田Honda、豐田Toyota、別克Buick公司等等
這些裝備在材料上並不像F1車隊一樣不惜成本地使用高性能複合材料
他們主要是以堅固、耐用、低廉爲主
在保證強度的同時
盡可能地降低成本
重量考慮反而是次要的
引擎方面:
涉及概念完全不同
F1使用的是V型10缸自然進氣引擎
而CART使用的是V型8缸渦輪增壓引擎
這種本質的差別也讓CART賽車在進氣設計上不用像F1那樣要仔細研究前進氣道的形狀是否會影響到氣缸內的進氣效果
另外,F1比賽中
各個車隊都會針對不同的賽道推出不同設計的氣動套件
CART一來沒有那麽有錢
二來橢圓賽道也並不需要那麽大的下壓力
因此,也並不會爲了專門的賽道設計專門的部件
他們基本上使用的是生産廠家提供的標準件
這些標準件會根據不同的賽道性質有所不同
同時,爲了進一步限制大車隊在資金上的優勢
賽會規定了一個賽季
車隊使用的引擎數目頂限
從而保證了競爭的公平性
在比賽形式上
F1採用的是靜止發車方法
而CART(還有INDY)都使用的是行進間起步的方法
而比賽中
F1對於維修站中的人員沒有限制
CART和INDY都有嚴格規定
爲了節省人力
CART和INDY賽車都裝有壓力撐杆
車輛進站後
一位工作人員用加壓管套住壓力撐杆的介面
賽車底部就會有四支小圓柱伸出將賽車頂起
這樣就不用像F1一樣
前後都要有人用小車頂起賽車來更換輪胎
(但現在的F1已經不須頻頻換胎了,除非爆胎或是下雨必須更換半雨胎或全雨胎)
F1中,更換輪胎要用12個人
而在CART和INDY比賽中,只需要4個人
一個人負責一個位置上的車輪拆、卸、裝
F1比賽中使用的基本上是我們平時使用的無鉛汽油(但還是有所不同)
燃燒時有火焰産生
而在CART和INDY之中
他們使用的是高燃燒率的硝基甲烷
它的優點是可以用水撲滅
缺點是燃燒時沒有火焰,不易被察覺(很危險)
CART在最近開始逐漸走向沒落
主要的原因是發展速度慢
委員會戰略性失誤
他們選擇將整個CART上市經營
2000年,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CART在沒有通告贊助商和廠商的前提下
更改和取消了一些比賽
更要命的是,他們在沒有和引擎供應商詳細磋商的情況下
就單方面宣佈,將渦輪增壓引擎改成自然進氣引擎
這一決定極大地觸怒了豐田和本田
他們原本已經投入了大筆資金來研發新一代渦輪引擎,而且已經完成了
面對這樣的變故
豐田和本田立刻宣佈賽季結束之後
退出CART轉戰INDY聯賽
而和他們關係密切的幾大主力車隊也紛紛宣佈退出CART
此消彼長,INDY聯賽開始了長足的發展
現在,CART終於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進行了大規模的改組
他們也意識到渦輪引擎依舊有它的前途
再度改了回來
同時,他們也將引擎最佳輸出轉速設定在較低的7000-12000轉
和以往一次開動增壓器限時20秒的規則不同的是
新規則規定,每場比賽中,渦輪增壓器使用時間累計不能超過60秒
開動增壓器,輸出馬力依舊能達到驚人的120匹
(是往上提升,而非整輛賽車只有120匹)
INDY的故事
"印地聯賽"是從"印地500大賽"變化來的
1990年,TONY HULMAN的孫子TONY GEORGE成爲印地那不勒斯賽場的老闆
在和CART反復磋商中
雙方始終無法達到共識
並且,爲了"INDY"的版權問題爭論不休
1991年,31歲的GEORGE建議將過於龐大的24人美國賽車協會的委員會縮減成爲5人
並且由他的人出任委員會主席
這一要求當然被拒絕,他也因此被清洗出委員會
1994年,年輕的GEORGE決定自己幹
它宣佈了成立"印地聯賽"
當時,他只進行了三戰的比賽
最盛大的就是"印地500大賽"
隨後幾年,他一直致力於聯賽的發展
借助著"印地500大賽"巨大的經濟利潤和深厚的印象力
加上CART在經營上的連連失誤
TONY GEORGE終於在近幾年超越了CART
將印地聯賽打造成北美第一大賽事
印地和CART最大的不同就是
使用3.5升自然進氣引擎
同時,他只在橢圓形賽場上比賽
它的車重也是空重概念(700公斤)
由於沒有公路賽
車架在氣動設計上更加不用考慮到大氣下壓力的問題
賽車的引擎也強調高轉速下的持久力
最近設計的印地賽車在外觀上已經和CART、F1賽車有了很大的不同
特別是勞拉廠推出的賽車
駕駛艙兩邊的散熱吊艙向上揚起
從正面看,像是一對翅膀
車頭變得尖而扁
和威廉斯的賽車頗有些神似
頂級賽車F1
我們最熟悉的恐怕是F1賽車了
這項燒錢的運動已經在各個方面達到了一個難以想象的高度
每一年,爲了提升1-2秒的速度
各個車隊投以鉅資研發賽車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F1已經不單單是一項純粹的體育競技了
而是一場車隊、車廠的較勁戰爭了
新型材料的研製
航空技術的廣泛運用讓F1已經走在了工業技術的最尖端(不只是汽車工業而已)
現在,風洞實驗室已經快要成爲了F1車隊的標準配備了
金錢方面的耗損自然也是高的難以想象
F1賽車在許多層面已經遠遠超越了CART和INDY
不過,只有一個方面F1恐怕很難和INDY、CART抗衡
那就是體育競技方面(你若有看F1便知道我所說的)
不論是CART還是INDY
使用規定的引擎和車架讓各個車隊的實力基本上處於同一個水準
競賽的焦點自然落在車手的駕駛技術上
賽車的性能優勢並不大
因此競爭也更加激烈
北美的賽事崇尚超車
如果,一場比賽沒有超車,恐怕就沒人看了
而對於賽車運動的純粹偏愛也完全不同於F1
在北美的賽場邊
你絕對看不到像F1義大利大賽那樣
充滿了民族自豪感的紅色車迷
這也是兩者不同的地方
最後就是收入
在北美,不論是CART還是INDY
大多數車隊和所有車手很大一部分收入是靠獎金
比如說,去年奪得500大賽冠軍
總共能夠收到160萬美金
而一位年度總冠軍的收入,平均200~300萬美金
戰績優異,收入可以到4、5百萬
這在客觀上也激勵著車手在場上權力奮鬥
而F1比賽中,主力車隊的車手年薪
跑得好與不好並不會直接影響到收入
(這也是威廉斯先生不舒服的地方,這就是他爲何去年要給小舒馬赫減薪的原因之一)
賽車規則
F1:
F-1起源於1950年,F-1就是Formula One的縮寫,中文就稱為『一級方程式賽車』,主辦單位是主管全世界賽車運動的最高機構,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的FIA-國際汽車協會 (法文: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utomobile 的縮寫)。
F-1在現今賽車領域所代表的地位就有如『奧運』或是『世界盃足球賽』;每年規劃有16站的比賽,比賽地點橫跨五大洲15個國家,通常約在三月開跑,十月結束賽季,目前F-1共有10支參賽車隊,每一支車隊必須有2部車參賽,每場比賽最多只有20位車手上場,每站比賽都可吸引約10萬人購買高價的門票( F-1 的門票依座位的不同從50元美金到500元美金不等)入場觀賽,更有超過3.66億人次透過電視轉播觀賞這世界頂級的賽事。
以共同的方程式 ( 規則限制 ) 所造出來的單座位賽車就稱為方程式賽車,其中等級最高的就屬F-1。方程式賽車依所訂的限制不同而有許多的等級,『小型賽車』(Karting)就可說是最基礎等級的方程式賽車,再往上還有很多的『初級方程式』(Formula Junior)、F-3、F-3000再到F-1。美式賽車中的CART賽車(席維斯史特龍電影『生死極速』就是以CART賽車為劇情背景)也是高級方程式賽車的一種,但它有其獨立的方程式(規則限制)不能與F-1混為一談。所以不要誤以為四個輪胎外露的單座位賽車都稱為F-1,但可通稱為方程式賽車。
比賽流程:
F-1比賽賽程分為三天,其中包含了:
星期五:
上午11-12點之中所有車隊都可以進行自由練習;下午2-3點則進行第二階段自由練習。
星期六:
上午9:00~9:45及10:15~11:00自由練習(不計成績),最後排位賽(Qualifying),分為兩個階段。下午1:00進行第一階段排位賽,這階段的成績將決定第二階段牌位賽的出發順序,。第一階段由上一場比賽結果為出發順序,第一名第一位出發,第二名第二位,以此類推......第一階段結束下午2:00 第二階段開始,這階段的成績將決定正式比的出發順序,由第一階段所做出的時間結果相反順序為出發依據,第二十名第一個出發,第十九名第二個......假如第二階段排位賽有超過一名車手沒有成績,那他們將以星期六第二階段排位賽出發順序的相反來決定他們排在最後的出發順序。由於排位賽之後所有賽車將進入圍場,不得再加油換胎,因此在比賽策略的考量下,比賽最後的排位可能不會像過去一樣,誰的賽車速度快就可以排得比較前面,比賽的不可預測性大增。
新的單圈式排位賽和以往12圈的排位賽有很大的不同,過去車手可以在一個小時之內於場上停留12圈,以最快的單圈做為排位成績,至於12圈要如何分配則由車隊自己決定,並且只有星期六下午一場。新的排位賽則分為星期六兩次,每位車手僅能有一次做成績的機會。單圈成績最快的車手可排頭位,稱為P.P.(Pole Position),又稱為「竿位」。在一些路面較狹窄、超車困難的跑道,排位順序對於比賽的結果將有直接的影響。
星期日:
下午2:00進行決賽(The Grand Prix),之前的暖身賽已遭取消,車手只能藉著至起跑點報到之前的短暫時間,在賽道上做最後調整。決賽起跑前有一圈的暖胎,然後在起跑前有30秒的倒數,由5個一組的燈號所控制,5個紅燈同時熄滅時比賽就開始。
為了配合全世界的電視立即實況轉播,F1的賽程規劃以約300公里(蒙地卡羅為特例)或2小時為限,看何者先完成,比賽就算結束。最長與最短的賽程分別為日本站的310.352公里與摩納哥站的262.626公里。
單圈成績最快的車手可排頭位,稱為P.P.(Pole Position),又稱為「竿位」。在一些路面較狹窄、超車困難的跑道,排位順序對於比賽的結果將有直接的影響。如果有車手在測時賽的單圈最快成績,比起同場最快車手所作出單圈成績的107%還慢,將無法參加決賽,以免速度過慢影響了其他車手比賽的安全。 決賽前有一圈的暖胎,然後在起跑前有30秒的倒數,由5個一組的燈號所控制,5個紅燈同時熄滅時比賽就開始。賽程以 300 公里 ( 蒙地卡羅為特例)或2小時為限,看何者先完成,比賽就算結束。最長與最短的賽程分別為日本站的310.352公里與摩納哥站的262.626公里。
決賽過程中必須視輪胎的磨耗及油耗的狀態進入維修站(Pit)換胎及加油,稱為Pit Stop。一次的Pit Stop通常需要21個人來共同完成,花6到12秒來為賽車加油及換胎。以現今F-1車隊的水準來說,透過團隊的合作可在7秒內完成換胎並加滿六十公升的汽油,專用的加油槍每秒鐘可加入12公升的汽油。
F-1相關用詞(中/英文對照)
A
Accident Data Recorder - 意外事故資料記錄器
Airbox -車手頭頂上的集氣箱
Apex - 彎頂點
Armco - 防撞護欄
Active Suspension - 主動式懸吊
Aerodynamics - 空氣力學(名), 符合空氣力學的 (型)
B
Back Marker - 慢車, 或已被超過一圈的車
Barge Board -破風板
Bottoming - 車底板碰撞到賽道
Brain Fade - 頭殼壞去
Brake - 煞車
Brake Balance - 煞車平衡器
Bumpy - 路面顛陂不平
C
CAD/CAM - 電腦輔助設計/電腦輔助製造
Calculated - 記算過的, 指進站策略等
Center of Gravity - 重心
Crash Testing - 撞擊測試
Chasis - 車架,底盤
Chequered Flag - 方格旗
Chicane - 常指彎道或障礙物,減速彎
Chop - 直接在別人面前橫過 (大舒起跑的絕招)
Clean Fight - 乾淨的比試
Close The Door - 關門不讓被超
Clutch - 離合器
Cockpit - 駕駛艙
Collision - 撞車
Concorde Agreement - 康可德協議
Constructor - 製造商
Cool as a Cucumber - 冷的像黃瓜, 指冷靜
Correction - 修正 (指方向盤操控)
D
Debris - (意外後)車子的碎片
Diffuser - 分流器
Drive-by-Wire - 線控裝置
Differential - 差速器
Dirty Air - 亂流
Downforce - 下壓力
Drafting - 彈弓效應
Driver Error - 車手失誤
Driving on Vapor - 用油氣開車 (指汽油快用光了)
Dry Weather Tyre - 晴天胎
Dusty - 很髒 (指路面有塵土)
E
Empty Tank - 沒油了
End Plate - 側板
Engine - 引擎
Engine Blow-up - 引擎爆掉
Exhaust - 指排氣管或廢氣
F
Failure- 故障
Fantastic - 太贊了
Front Wing - 鼻翼
Fuel - 汽油
Fuel Nozzle - 加油槍 (粗粗的那根)
Fuel Strategy - 加油策略
Full-Load - 加滿油的
Furious - 氣斃了 (領先卻車故障的反應)
G
Gear - 檔
Gear Change / Gear Shift - 換檔
Gear Lever - 升降檔拉桿
Grearbox - 變速箱
H
Hard Compound - 較硬的輪胎
Helmet - 頭盔
Horsepower - 馬力
I
Intermediate Tyre - 晴雨胎
K
Kerb - 賽道邊突起的路沿
Kitty Litter - 貓便便用的沙堆, 指賽道邊的沙堆
L
Lap / Lapping - 圈(名), 要超過某車一圈(動)
Lock-Up - 輪胎鎖死
M
Mobile Chicane - 移動式障礙物 (指慢車)
N
Nose - 車鼻
O
On-Rail - 像在鐵軌上 (指懸吊佳)
Out Break - 較晚煞車 (超車用語)
Over Steer - 轉向太過
Overtake - 超車
P
Pit Crew - 車隊工作站人員
Pit Stop - 進站 / 工作站
Pit Strategy - 進站策略
Pole (Position) – 竿位
Q
Qualify / Qualifying - 排位
Qualifying Session - 排位賽
R
Radio - 無線電 (這裡不指收音機)
Rear Wing - 尾翼
Refuel / Refuelling - 加油
Retire / Retirement - 退出比賽
Roman - 羅馬人 (有時指 Fisichella, 因他是義大利羅馬人)
Rookie - 菜鳥
Rubber - 橡皮, 輪胎的另一稱呼
Run-off Area - 緩衝區
S
Saber Teeth - 劍齒虎的牙, 指威廉士車隊的新鼻翼 (像吧!)
Semi-Automatic - 半自動
Semi-Automatic Greabox - 半自動變速箱
Set Up - 調教
Slip Stream - 氣洞 (就是跟在前車時可佔到的便宜)
Slippery - 很滑 (指路面沒啥輪胎壓過)
Soft Compound - 較軟的輪胎
Speed Trap - 分段計時點
Spin-Off - 打滑摔出去了
Start-Finish Line - 起點/終點
Steering Wheel - 方向盤
Stop-and-Go - 被罰進站10秒
Straight - 直線道
Suspension - 懸吊
T
Tear-Off - 黏貼在 Visor 上可撕去的透明片
Tempermental - 情緒性的 (常被形容在 Montoya)
Testing - 試車
Throttle - 油門 (當動詞是催油門)
Tifosi - 義大利文, 指法拉利的擁護者
Transmission - 也是通常指變速箱
Turn / Corner - 彎道
Tyre - 輪胎
Tyre Barrier - 由廢輪胎障搭起的邊牆礙物
Tyre Blow-up - 爆胎
Tyre Compound - 輪胎成分 (通常指軟硬度)
Tyre Warmer - 輪胎加熱墊
U
Ultimate Speed / Terminal Speed - 極速
Under Steer - 轉向不足
Upset - 很不爽 (快車被慢車擋住的反應)
V
Vetren - 老鳥
Visor - 頭盔上的透明鏡片 (不然怎看路面)
W
Wet Weather Tyre - 全雨胎
F1旗號:
黃旗
前方賽道上有危險狀況,車手必須小心且準備減速。在黃旗之下禁止超車,否則將會接受處罰。
白旗
前方賽道上有慢車。可能是慢一圈以上的車手,也可能是其他工作車輛。
黃紅相間旗
前方賽道上有油或水等,使賽道表面異常濕滑。
藍旗
後方有快一圈以上的車手,需讓路給後方車手超越。
安全車告示板(SC)
賽道上有影響人車安全的事物,安全車會帶領所有車輛直到事故解除。這段時間內禁止超車或超越安全車,否則將會接受處罰
黑旗
當車手有犯規或違反運動員精神的行為時,將會被黑旗警告。手必須立刻回到維修區罰停十秒,或不停車穿越維修區
紅旗
比賽提前結束或重新開始。當紅旗出現在全場時,車手必須立刻回到維修區。
黑底圈旗
大會認為賽道上有車輛發生足以影響安全的機械故障,須進入維修區維修。被警告車手的車號會一起出現。
綠旗
通常出現在黃旗之後,表示障礙解除,可以超越對手。
方格旗
比賽結束。
F1引擎:
目前FIA規定F-1賽車所用的引擎排氣量不得超3公升(3000cc),汽缸數不得超過10缸,每缸汽門最多為5汽門。V10引擎的好處在於重量輕及動力輸出穩定,當然油耗比V12低也是一個重要關鍵。目前各車隊都採用V型排列的10汽缸引擎,汽缸夾角則從72度到110度不等,90度夾角則是目前主流。目前頂尖車隊的F1引擎最大馬力超過910匹馬力,最高轉速超過每分鐘19000轉,重量介於90-100公斤之間,使用的燃料是符合FIA規定的無鉛汽油。 一具F-1賽車引擎由大約6000個的零件組成,造價超過13萬美金,而且每一場比賽用過之後就必須更換。
6000轉的怠速就幾乎已是一般房車引擎的紅色警界區域,最高可達19000轉,這意味著F-1引擎要有絕佳的機械精密度。目前F-1賽車引擎馬力輸出可超過800匹馬力,車重規定連人帶車及燃料總重不得低於600公斤,800匹馬力只需承載600公斤的重量,一匹馬力只需負擔0.75公斤。以邁凱輪賽車來說,官方資料顯示從0kph加速到96kph只需2.3秒,由0kph加速到160kph再減速到0kph,所需的時間也只要6.6秒。300kph以上對F-1來說是輕而易舉,F-1賽車在一些像Hockenheim和Monza這樣的高速跑道,最高速度可達350公里。所用的燃料是無鉛汽油,在全油門的情況下,一部F-1的引擎每小時要耗掉60-70公升的汽油。
F1車隊每年的預算約有50%用在引擎的研發與製作上,Mercedes-Benz每年花1.4億美金來研發製作供應McLaren-Mercedes車隊全年參賽所需的引擎,BMW則投入高達1.85億美金來供應BMW-Williams車隊所需的引擎,應該是目前年度預算最高的引擎供應商。Ferrari車隊投入的金額約1.75億美金,Toyota預估是1.5億美金,而Renault和Honda的預算都超過1億美金。
高轉速、動力輸出驚人的F1引擎,所需的零件都需具備高強度與輕量化的特質,因此會用上多種特殊合金材質,讓F1引擎的造價驚人。不含研發費用,每具F1引擎的造價就高達新台幣500萬元,以Mercedes-Benz為例,每年需要約製作80~100具F1引擎以供McLaren-Mercedes車隊使用。
低油耗也是一具優秀F1引擎的重要特性,F1引擎在全速運轉時每,行駛100公里約需消耗70公升的無鉛汽油,而最省油的Mercedes-Benz引擎,據稱只需要60公升汽油。在同樣的馬力輸出下,油耗較低的賽車在正式決賽時起跑的載油量與進維修站的策略可以更具彈性,這在競爭激烈的F1賽場是很關鍵的。
一具優秀的F1引擎要同時達到,馬力大、尺寸小、重心低、重量輕、油耗低、可靠度高的目標,更要與底盤設計充分整合,提高賽車的整體剛性。
一具引擎約有6000個零件。
包含測試、練習與比賽,每年大約要用掉100個引擎。
每一站比賽後,引擎必須完全分解檢視後再重新組裝。
全速時產生的引擎聲浪高達160分貝,比波音747飛機起飛時還大聲。
每100公里需要用掉60公升以上的無鉛汽油。
在引擎全速運轉時每秒鐘進氣量超過600公升。
每秒鐘點火150次,活塞往復循環300次。
最高轉速時,活塞的加速力相當於8,500G,因此活塞連桿的強度必須很強。
製作一支F1引擎使用的曲軸需要6星期。
組裝一具F1引擎需要2星期。
使用的材料包括20種合金。
重量低於100公斤。
在每一年賽季中約要消耗掉 60,000 公升的無鉛汽油。
一級方程式賽車通常擁有下列性能:
0-60mph 2.3 秒
0-100mph 3.6 秒
0-100-0mph 6.6 秒
想知道更詳細的F1內容,請點選以下網址:
http://myweb.hinet.net/home8/motorracing/big5/aboutf1.htm
F-1起源於1950年,F-1就是Formula One的縮寫,中文就稱為『一級方程式賽車』,主辦單位是主管全世界賽車運動的最高機構,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的FIA-國際汽車協會 (法文: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utomobile 的縮寫)。
F-1在現今賽車領域所代表的地位就有如『奧運』或是『世界盃足球賽』;每年規劃有16站的比賽,比賽地點橫跨五大洲15個國家,通常約在三月開跑,十月結束賽季,目前F-1共有10支參賽車隊,每一支車隊必須有2部車參賽,每場比賽最多只有20位車手上場,每站比賽都可吸引約10萬人購買高價的門票( F-1 的門票依座位的不同從50元美金到500元美金不等)入場觀賽,更有超過3.66億人次透過電視轉播觀賞這世界頂級的賽事。
以共同的方程式 ( 規則限制 ) 所造出來的單座位賽車就稱為方程式賽車,其中等級最高的就屬F-1。方程式賽車依所訂的限制不同而有許多的等級,『小型賽車』(Karting)就可說是最基礎等級的方程式賽車,再往上還有很多的『初級方程式』(Formula Junior)、F-3、F-3000再到F-1。美式賽車中的CART賽車(席維斯史特龍電影『生死極速』就是以CART賽車為劇情背景)也是高級方程式賽車的一種,但它有其獨立的方程式(規則限制)不能與F-1混為一談。所以不要誤以為四個輪胎外露的單座位賽車都稱為F-1,但可通稱為方程式賽車。
比賽流程:
F-1比賽賽程分為三天,其中包含了:
星期五:
上午11-12點之中所有車隊都可以進行自由練習;下午2-3點則進行第二階段自由練習。
星期六:
上午9:00~9:45及10:15~11:00自由練習(不計成績),最後排位賽(Qualifying),分為兩個階段。下午1:00進行第一階段排位賽,這階段的成績將決定第二階段牌位賽的出發順序,。第一階段由上一場比賽結果為出發順序,第一名第一位出發,第二名第二位,以此類推......第一階段結束下午2:00 第二階段開始,這階段的成績將決定正式比的出發順序,由第一階段所做出的時間結果相反順序為出發依據,第二十名第一個出發,第十九名第二個......假如第二階段排位賽有超過一名車手沒有成績,那他們將以星期六第二階段排位賽出發順序的相反來決定他們排在最後的出發順序。由於排位賽之後所有賽車將進入圍場,不得再加油換胎,因此在比賽策略的考量下,比賽最後的排位可能不會像過去一樣,誰的賽車速度快就可以排得比較前面,比賽的不可預測性大增。
新的單圈式排位賽和以往12圈的排位賽有很大的不同,過去車手可以在一個小時之內於場上停留12圈,以最快的單圈做為排位成績,至於12圈要如何分配則由車隊自己決定,並且只有星期六下午一場。新的排位賽則分為星期六兩次,每位車手僅能有一次做成績的機會。單圈成績最快的車手可排頭位,稱為P.P.(Pole Position),又稱為「竿位」。在一些路面較狹窄、超車困難的跑道,排位順序對於比賽的結果將有直接的影響。
星期日:
下午2:00進行決賽(The Grand Prix),之前的暖身賽已遭取消,車手只能藉著至起跑點報到之前的短暫時間,在賽道上做最後調整。決賽起跑前有一圈的暖胎,然後在起跑前有30秒的倒數,由5個一組的燈號所控制,5個紅燈同時熄滅時比賽就開始。
為了配合全世界的電視立即實況轉播,F1的賽程規劃以約300公里(蒙地卡羅為特例)或2小時為限,看何者先完成,比賽就算結束。最長與最短的賽程分別為日本站的310.352公里與摩納哥站的262.626公里。
單圈成績最快的車手可排頭位,稱為P.P.(Pole Position),又稱為「竿位」。在一些路面較狹窄、超車困難的跑道,排位順序對於比賽的結果將有直接的影響。如果有車手在測時賽的單圈最快成績,比起同場最快車手所作出單圈成績的107%還慢,將無法參加決賽,以免速度過慢影響了其他車手比賽的安全。 決賽前有一圈的暖胎,然後在起跑前有30秒的倒數,由5個一組的燈號所控制,5個紅燈同時熄滅時比賽就開始。賽程以 300 公里 ( 蒙地卡羅為特例)或2小時為限,看何者先完成,比賽就算結束。最長與最短的賽程分別為日本站的310.352公里與摩納哥站的262.626公里。
決賽過程中必須視輪胎的磨耗及油耗的狀態進入維修站(Pit)換胎及加油,稱為Pit Stop。一次的Pit Stop通常需要21個人來共同完成,花6到12秒來為賽車加油及換胎。以現今F-1車隊的水準來說,透過團隊的合作可在7秒內完成換胎並加滿六十公升的汽油,專用的加油槍每秒鐘可加入12公升的汽油。
F-1相關用詞(中/英文對照)
A
Accident Data Recorder - 意外事故資料記錄器
Airbox -車手頭頂上的集氣箱
Apex - 彎頂點
Armco - 防撞護欄
Active Suspension - 主動式懸吊
Aerodynamics - 空氣力學(名), 符合空氣力學的 (型)
B
Back Marker - 慢車, 或已被超過一圈的車
Barge Board -破風板
Bottoming - 車底板碰撞到賽道
Brain Fade - 頭殼壞去
Brake - 煞車
Brake Balance - 煞車平衡器
Bumpy - 路面顛陂不平
C
CAD/CAM - 電腦輔助設計/電腦輔助製造
Calculated - 記算過的, 指進站策略等
Center of Gravity - 重心
Crash Testing - 撞擊測試
Chasis - 車架,底盤
Chequered Flag - 方格旗
Chicane - 常指彎道或障礙物,減速彎
Chop - 直接在別人面前橫過 (大舒起跑的絕招)
Clean Fight - 乾淨的比試
Close The Door - 關門不讓被超
Clutch - 離合器
Cockpit - 駕駛艙
Collision - 撞車
Concorde Agreement - 康可德協議
Constructor - 製造商
Cool as a Cucumber - 冷的像黃瓜, 指冷靜
Correction - 修正 (指方向盤操控)
D
Debris - (意外後)車子的碎片
Diffuser - 分流器
Drive-by-Wire - 線控裝置
Differential - 差速器
Dirty Air - 亂流
Downforce - 下壓力
Drafting - 彈弓效應
Driver Error - 車手失誤
Driving on Vapor - 用油氣開車 (指汽油快用光了)
Dry Weather Tyre - 晴天胎
Dusty - 很髒 (指路面有塵土)
E
Empty Tank - 沒油了
End Plate - 側板
Engine - 引擎
Engine Blow-up - 引擎爆掉
Exhaust - 指排氣管或廢氣
F
Failure- 故障
Fantastic - 太贊了
Front Wing - 鼻翼
Fuel - 汽油
Fuel Nozzle - 加油槍 (粗粗的那根)
Fuel Strategy - 加油策略
Full-Load - 加滿油的
Furious - 氣斃了 (領先卻車故障的反應)
G
Gear - 檔
Gear Change / Gear Shift - 換檔
Gear Lever - 升降檔拉桿
Grearbox - 變速箱
H
Hard Compound - 較硬的輪胎
Helmet - 頭盔
Horsepower - 馬力
I
Intermediate Tyre - 晴雨胎
K
Kerb - 賽道邊突起的路沿
Kitty Litter - 貓便便用的沙堆, 指賽道邊的沙堆
L
Lap / Lapping - 圈(名), 要超過某車一圈(動)
Lock-Up - 輪胎鎖死
M
Mobile Chicane - 移動式障礙物 (指慢車)
N
Nose - 車鼻
O
On-Rail - 像在鐵軌上 (指懸吊佳)
Out Break - 較晚煞車 (超車用語)
Over Steer - 轉向太過
Overtake - 超車
P
Pit Crew - 車隊工作站人員
Pit Stop - 進站 / 工作站
Pit Strategy - 進站策略
Pole (Position) – 竿位
Q
Qualify / Qualifying - 排位
Qualifying Session - 排位賽
R
Radio - 無線電 (這裡不指收音機)
Rear Wing - 尾翼
Refuel / Refuelling - 加油
Retire / Retirement - 退出比賽
Roman - 羅馬人 (有時指 Fisichella, 因他是義大利羅馬人)
Rookie - 菜鳥
Rubber - 橡皮, 輪胎的另一稱呼
Run-off Area - 緩衝區
S
Saber Teeth - 劍齒虎的牙, 指威廉士車隊的新鼻翼 (像吧!)
Semi-Automatic - 半自動
Semi-Automatic Greabox - 半自動變速箱
Set Up - 調教
Slip Stream - 氣洞 (就是跟在前車時可佔到的便宜)
Slippery - 很滑 (指路面沒啥輪胎壓過)
Soft Compound - 較軟的輪胎
Speed Trap - 分段計時點
Spin-Off - 打滑摔出去了
Start-Finish Line - 起點/終點
Steering Wheel - 方向盤
Stop-and-Go - 被罰進站10秒
Straight - 直線道
Suspension - 懸吊
T
Tear-Off - 黏貼在 Visor 上可撕去的透明片
Tempermental - 情緒性的 (常被形容在 Montoya)
Testing - 試車
Throttle - 油門 (當動詞是催油門)
Tifosi - 義大利文, 指法拉利的擁護者
Transmission - 也是通常指變速箱
Turn / Corner - 彎道
Tyre - 輪胎
Tyre Barrier - 由廢輪胎障搭起的邊牆礙物
Tyre Blow-up - 爆胎
Tyre Compound - 輪胎成分 (通常指軟硬度)
Tyre Warmer - 輪胎加熱墊
U
Ultimate Speed / Terminal Speed - 極速
Under Steer - 轉向不足
Upset - 很不爽 (快車被慢車擋住的反應)
V
Vetren - 老鳥
Visor - 頭盔上的透明鏡片 (不然怎看路面)
W
Wet Weather Tyre - 全雨胎
F1旗號:
黃旗
前方賽道上有危險狀況,車手必須小心且準備減速。在黃旗之下禁止超車,否則將會接受處罰。
白旗
前方賽道上有慢車。可能是慢一圈以上的車手,也可能是其他工作車輛。
黃紅相間旗
前方賽道上有油或水等,使賽道表面異常濕滑。
藍旗
後方有快一圈以上的車手,需讓路給後方車手超越。
安全車告示板(SC)
賽道上有影響人車安全的事物,安全車會帶領所有車輛直到事故解除。這段時間內禁止超車或超越安全車,否則將會接受處罰
黑旗
當車手有犯規或違反運動員精神的行為時,將會被黑旗警告。手必須立刻回到維修區罰停十秒,或不停車穿越維修區
紅旗
比賽提前結束或重新開始。當紅旗出現在全場時,車手必須立刻回到維修區。
黑底圈旗
大會認為賽道上有車輛發生足以影響安全的機械故障,須進入維修區維修。被警告車手的車號會一起出現。
綠旗
通常出現在黃旗之後,表示障礙解除,可以超越對手。
方格旗
比賽結束。
F1引擎:
目前FIA規定F-1賽車所用的引擎排氣量不得超3公升(3000cc),汽缸數不得超過10缸,每缸汽門最多為5汽門。V10引擎的好處在於重量輕及動力輸出穩定,當然油耗比V12低也是一個重要關鍵。目前各車隊都採用V型排列的10汽缸引擎,汽缸夾角則從72度到110度不等,90度夾角則是目前主流。目前頂尖車隊的F1引擎最大馬力超過910匹馬力,最高轉速超過每分鐘19000轉,重量介於90-100公斤之間,使用的燃料是符合FIA規定的無鉛汽油。 一具F-1賽車引擎由大約6000個的零件組成,造價超過13萬美金,而且每一場比賽用過之後就必須更換。
6000轉的怠速就幾乎已是一般房車引擎的紅色警界區域,最高可達19000轉,這意味著F-1引擎要有絕佳的機械精密度。目前F-1賽車引擎馬力輸出可超過800匹馬力,車重規定連人帶車及燃料總重不得低於600公斤,800匹馬力只需承載600公斤的重量,一匹馬力只需負擔0.75公斤。以邁凱輪賽車來說,官方資料顯示從0kph加速到96kph只需2.3秒,由0kph加速到160kph再減速到0kph,所需的時間也只要6.6秒。300kph以上對F-1來說是輕而易舉,F-1賽車在一些像Hockenheim和Monza這樣的高速跑道,最高速度可達350公里。所用的燃料是無鉛汽油,在全油門的情況下,一部F-1的引擎每小時要耗掉60-70公升的汽油。
F1車隊每年的預算約有50%用在引擎的研發與製作上,Mercedes-Benz每年花1.4億美金來研發製作供應McLaren-Mercedes車隊全年參賽所需的引擎,BMW則投入高達1.85億美金來供應BMW-Williams車隊所需的引擎,應該是目前年度預算最高的引擎供應商。Ferrari車隊投入的金額約1.75億美金,Toyota預估是1.5億美金,而Renault和Honda的預算都超過1億美金。
高轉速、動力輸出驚人的F1引擎,所需的零件都需具備高強度與輕量化的特質,因此會用上多種特殊合金材質,讓F1引擎的造價驚人。不含研發費用,每具F1引擎的造價就高達新台幣500萬元,以Mercedes-Benz為例,每年需要約製作80~100具F1引擎以供McLaren-Mercedes車隊使用。
低油耗也是一具優秀F1引擎的重要特性,F1引擎在全速運轉時每,行駛100公里約需消耗70公升的無鉛汽油,而最省油的Mercedes-Benz引擎,據稱只需要60公升汽油。在同樣的馬力輸出下,油耗較低的賽車在正式決賽時起跑的載油量與進維修站的策略可以更具彈性,這在競爭激烈的F1賽場是很關鍵的。
一具優秀的F1引擎要同時達到,馬力大、尺寸小、重心低、重量輕、油耗低、可靠度高的目標,更要與底盤設計充分整合,提高賽車的整體剛性。
一具引擎約有6000個零件。
包含測試、練習與比賽,每年大約要用掉100個引擎。
每一站比賽後,引擎必須完全分解檢視後再重新組裝。
全速時產生的引擎聲浪高達160分貝,比波音747飛機起飛時還大聲。
每100公里需要用掉60公升以上的無鉛汽油。
在引擎全速運轉時每秒鐘進氣量超過600公升。
每秒鐘點火150次,活塞往復循環300次。
最高轉速時,活塞的加速力相當於8,500G,因此活塞連桿的強度必須很強。
製作一支F1引擎使用的曲軸需要6星期。
組裝一具F1引擎需要2星期。
使用的材料包括20種合金。
重量低於100公斤。
在每一年賽季中約要消耗掉 60,000 公升的無鉛汽油。
一級方程式賽車通常擁有下列性能:
0-60mph 2.3 秒
0-100mph 3.6 秒
0-100-0mph 6.6 秒
想知道更詳細的F1內容,請點選以下網址:
http://myweb.hinet.net/home8/motorracing/big5/aboutf1.htm
車子平常該如何保養?
引擎的保養
引擎是你的車子中修理起來最貴的一部份。一旦引擎部份需要大修,往往不如把車子賣了再換一輛來得容易,因此引擎的保養特別重要。引擎的保養分為三部份:冷卻系統,啟動系統,以及排氣系統。以下分就此三部份加以說明:
一、冷卻系統:開車前先確定所有的油料是否正常,因油是來潤滑機械磨擦及有降溫作用,萬一缺少會產生當機。引擎的運轉產生熱,冷卻系統的正常運作可使引擎不致於過熱而拋錨在路旁。冷卻系統的保養有以下四個步驟:
(1)每一至二星期須檢查冷卻劑(coolant)的高度是否有下降。冷卻劑並不像汽油一樣具有揮發性,因此高度如有減少,便表示有某個地方在漏,這時必須馬上找車廠檢查。
⑵(2)每駕駛12,000英哩或每一年,須檢查連接冷卻劑箱(coolant tank)和引擎間的橡皮管。你可以用肉眼及手電筒觀察,如有裂縫或是某處有鼓起狀(表示管壁己老化),都表示管子該換了。
⑶(3)每24,000英哩或每二年,須將冷卻劑換新。如果你買的是舊車,則愈早換新的冷卻劑愈好,以免引擎過熱而報廢,多划不來。
(4)每二年須更換冷卻風扇(cooling fan)的皮帶。
二、啟動系統:引擎的啟動是靠電池的電推動火星塞點火而完成。適當地保養電池,可使引擎正常地發動,並使電池的壽命增長。
檢查電池的工作也並不太難,大約每一至二個月做一次。檢查時小心地將電池蓋打開,看看電池內之電池液的高度是否充足--正常的高度約為從頂部量起1/2吋的地方。如果高度不足,可添加清水(最好是蒸餾水)至適當的高度。每一年左右,要檢查一下電池的正負端接點有無生銹或不乾淨的現象。如果有,要請車廠的人將之清除乾淨,或者自己用熱水澆下即可洗除銹斑,以保持電路的暢通。另外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電池是免維修(maintenance-free)的電池,則不可擅自加水。(可參考你的汽車使用手冊,以確定電池的類型。)
三、排氣系統:車子開久了,排氣系統(包括排氣管和消音器muffler)的零件便會生銹及故障,這是無法避免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知道它何時會銹穿,及早將零件換新。每年有不少駕駛人因為汽車排氣管故障而導致一氧化碳中毒,因此不可不防。通常排氣管都是從裡層銹到外面,所以有時生銹卻不容易察覺。修車廠的技術人員有特別的工具和方法可以測出,大約每年檢查一次即可。但基本上常開Highway時排煙管壽命較長,因短程行駛無法排除排煙管內之積水容易腐蝕。
此外,許多人在氣溫低的大冷天時,習慣先熱車再上路。其實,這樣做對引擎並沒有好處。正確的熱車方法是,啟動後約卅秒至四十秒鐘,以中等速度慢慢上路,等溫度指針升起後再加速。不要讓剛啟動的車子停在原地超過一分鐘,因為如此對冷引擎的耗損反而較大,縮短引擎的壽命。
*
變速器的保養
變速器的保養頻率依照車子的使用程度而異。如果你的車子常是短程使用,經常在山區行駛,或者是在市區內走走停停的交通狀況,那麼就需要格外注意變速器的保養。對於自動排檔的車子,通常每個月應檢查一次傳動油(transmission fluid)的高度。查傳動油讓引擎發動空轉再查看標示尺,因為不同的變速器對於傳動油之高度標度皆不一樣。太高或太低都會導致變速系統的不順暢。
要使變速器的壽命儘量延長,正確的駕駛習慣非常重要。以下列舉一些大家平時容易忽略的小毛病加以說明:
⑴(1)駕駛手排檔的車,不論換到高速檔或是低速檔,都要儘量在適當的速度換檔,避免換檔之間車子忽然慢下來或抖動的情形。同時,切記換檔時離合器一定要完全踩到底。
⑵(2)當車子向前移動時,避免換至倒退檔;同樣地,車子正在向後滑行時,避免換至前進檔,一定要等車子完全停住靜止再換檔。
⑶(3)當你因紅燈或其他原因停在上坡時,應該用剎車將車子停住,千萬不要利用引擎的力量拖住車子防止向後倒滑。例如有的駕駛人喜歡以半踩住離合器、半踩點油門的方法使車子不致後退,但這樣做會使引擎及變速器受到磨損。
⑷(4)開手排檔的車子時,不要有將腳放在離合器上開車的習慣,因為這樣也會加速離合器的磨損。
⑸(5)當你必須暫時停車一段時間時,應換至空檔,或將引擎關掉。
*
如何選擇機油
選擇正確的機油及適時地更換機油,可以使你的汽車引擎「延年益壽」。機油除了有潤滑引擎的功能外,還有清潔引擎、抗蝕、以及抗磨的功能。因為引擎在轉動時,金屬與金屬間的不斷磨擦會產生金屬屑(尤其是新車的引擎),以及其他因為燃燒不完全而殘留在引擎內的碳化物或硫化物。這些物質很容易阻礙引擎的轉動,並侵蝕引擎內部的金屬零件,造成引擎的永久損害。而換機油的功用,正是去除這些雜質,使引擎的運轉更潤滑、安靜,而且省油。
選擇機油最好是依據汽車使用手冊上的指示說明,因為不同引擎的產熱及散熱程度均不一樣。通常機油有不同黏度(viscosity)的區別。如果你居住(使用車子)的環境之氣溫變化不大,你可以使用單一黏度的機油,比較便宜;假如你是住在四季氣溫有變化的地區,則必須選擇多重黏度的機油。配合不同環境選擇適當黏度的機油,是為了使你的引擎不至於在大冷天因機油太黏稠而運轉不良,或者在大熱天因機油太滑而使轉速過高。通常像SAE 30的機油,是指單一黏度的,適用於華氏四十度至一百度之間或更高(沒有上限)之環境;而SAE5W-30, SAE10W-30則是指多重黏度的機油,通常較適合冬天會下雪的地區使用,它的適用溫度大約在華氏零下二十度至六十度之間 (5W-30),以及華氏零度至一百度以上(10W-30)。此處所提到的 SAE,指的是由汽車工程師學會(The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所設定的機油標準。
*
如何更換機油
談完了機油的選擇,讓我們來談談更換機油以及濾油器(oil filter)的步驟。一般來說,每三千英哩左右或每三個月便需要更換機油和濾油器,以延長引擎的壽命。雖然許多加油站和各地的修車廠都提供更換機油的服務,但費用都約在二十至廿五元之譜,所費不貲,還得預約時間,頗不方便。其實更換機油的手續簡單,自己動手也只要二十分鐘便可完成,即使是一掀開引擎蓋便頭疼的女同學也不必擔心。況且如果趁著打折拍賣時買下一些機油及濾油器存貨,每次的成本大概只需七、八元左右,長期下來亦可省卻一筆可觀的花費。但是為了環保請勿將機油亂倒,各修車廠均可回收請將舊油用容器裝好請修車廠代為處理。
更換機油前,要先準備下列的東西:
⑴(1)新機油(參考各車的使用手冊,以確定所需的份量)。
⑵(2)V型漏斗一個,以便將機油倒入引擎。
(3)新的濾油器(濾油器依各廠牌及型號而有不同)。,如果你沒有手冊,又不知道該用那一型號的濾油器,通常在汽車零件零售中心(像 Sears的 Auto Parts Department)陳列機油濾器的地方,可找到一本列有汽車型號以及濾油器型號的對照表,可依其選擇適合的濾油器。
⑷(4)橡皮手套一付(用以避免皮膚和機油的直接接觸)。
⑸(5)可盛接機油的平底盤一個。
⑹(6)扳手(請用正確尺寸的工具,以免損壞 Drain Plug 油蓋)。
⑺(7)舊報紙及paper towel數張。
更換機油的步驟,首先須確定車子是停放在平地上。於將舊機油放出之前,先讓引擎運轉一至二分鐘,使機油流動以便流出。小心地用扳手打開引擎下方的蓋子,讓舊機油流出(有些車子你必須爬到車底下才能找到這個蓋子,因此記得換機油前先換套工作服吧!)等舊機油流得差不多了,用手或轉濾油器專用的扳手,將舊的濾油器轉下來。然後,把新的機油濾器邊緣的橡膠圈部份塗上一層機油,依照原位置裝回去,用手將新濾油器旋緊(可是不要轉得過份地緊)。此時舊機油已流得差不多完了,可將蓋子小心地用扳手轉回去。最後,將新機油依所需的量加入引擎中,不要加得過滿。將舊機油倒入不要的塑膠容器中,拿到加油站回收 (recycle),即大功告成了。
煞車及輪胎的保養
煞車系統及輪胎的保養手續較為簡單但絕不可輕視,因為此二部份影響行車安全甚鉅。基本上,每一至二個月就要檢查一下煞車油的高度是否保持一致。如果高度降低,就表示有某個地方在漏,得趕緊找修車廠。煞車皮 (brake pad)大約每一萬二千英哩需檢查一次,如果已經磨光或即將磨損耗盡,就須要更換。假若在駕駛過程中感覺煞車不很靈敏,或有雜音,那也表示應該更換煞車皮了。若想延長煞車皮的壽命,便須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在公路上駕車避免忽快忽慢,保持平穩的速度。煞車踩得愈多,煞車皮的磨損自然也愈快。
每星期應檢查一次輪胎,看看胎壓是否不足。通常在大熱天時的胎壓會比平時高一些,因此最好在冷天或天氣陰涼時測量胎壓,比較準確。尤其在氣溫驟降的第二天,車胎胎壓的變化較大,應檢查一下胎壓是否正常。檢查胎壓可到加油站,通常有投幣式的測量儀器,提供你測量胎壓並灌氣的服務。不過,這種服務的價格不低(各地價格不同,約需一元至二元五十分。所以不妨到汽車零件中心購買一個測量胎壓的棒狀儀器(約需十至十五元),隨時可以自己檢查。如果發現胎壓不足,可至前述加油站投幣灌氣,或者購買(向朋友借當然比較划算)磅數足夠的邦浦(pump)自己灌。要注意不要灌入超過你的車子所須要的氣,胎壓過高會容易導致爆胎;但胎壓不足也會使你的輪胎磨損較快。至於你的車子之輪胎胎壓多少,可參考汽車使用手冊的說明。有些車子在前車門打開後,內外側之間的部份(即車門的厚度),或者在前座右方的置物箱之門打開後的內側,也會註明該車所須的胎壓。基本上在 30 PSI 左右。
同時,不要忘了三不五時檢查一下備胎的胎壓,以免當你打開行李箱、急需更換輪胎時,才發現備胎已經沒氣了。如果你須要更換磨損的輪胎,最好二個或四個一起換,而且要選擇紋路相同的輪胎,以保持車子行駛的平衡。
旅行前的維修
除了平時的保養外,出遠門前的檢查也很重要。例行的檢查不外乎車燈、水箱、機油、輪胎、煞車等等。要注意的是,平常你每天開車的路徑、路況可能都一樣,車子必須有足夠的能力去適應較複雜的環境。舉個例來說,平日你使用車子的時間都不會太長,車子的冷卻系統(水箱等)一向正常,你也就忽略了要經常添加水或冷卻劑。一旦出遠門,每天可能都要開五、六個小時以上的路程,這時引擎很有可能因為冷卻不足而過熱拋錨。尤其是開往氣溫不同的地區(如由東北部開到佛羅里達)時,更須小心引擎過熱的情形發生。
此外,輪胎的狀況也很重要。平時你可能都開local的路,速度慢,較不易出問題。但當你長時間走高速公路時,如果輪胎滑就非常危險了。如果你對自己的車不太有信心,建議你出遠門不妨改用租車,以免因車況老舊而發生意外。
留學生平時功課壓力大,一遇假期便迫不及待地結伴出遊,常常東南西北跨越美洲大陸。如果平常車子保養得不好,碰到極冷或極熱的氣候,車子的故障率就大大增加。當然,充足的睡眠和謹慎的駕駛,也是不可忽略的旅行守則。有了這些準備,才能盡情地旅遊,安全地回家。
結語
沒有車子的人羨慕有車子的人開車的方便和樂趣;有車子的人反而羨慕沒車子的人沒有養車的煩惱。會開車,就要學會保養車。其實平日的保養並不太難,也不需花費太多時間,卻可防止日後送廠大修、甚至車禍的大損失。保持車子「健康」的狀況,不但開得高興,也開得安心。◆
引擎是你的車子中修理起來最貴的一部份。一旦引擎部份需要大修,往往不如把車子賣了再換一輛來得容易,因此引擎的保養特別重要。引擎的保養分為三部份:冷卻系統,啟動系統,以及排氣系統。以下分就此三部份加以說明:
一、冷卻系統:開車前先確定所有的油料是否正常,因油是來潤滑機械磨擦及有降溫作用,萬一缺少會產生當機。引擎的運轉產生熱,冷卻系統的正常運作可使引擎不致於過熱而拋錨在路旁。冷卻系統的保養有以下四個步驟:
(1)每一至二星期須檢查冷卻劑(coolant)的高度是否有下降。冷卻劑並不像汽油一樣具有揮發性,因此高度如有減少,便表示有某個地方在漏,這時必須馬上找車廠檢查。
⑵(2)每駕駛12,000英哩或每一年,須檢查連接冷卻劑箱(coolant tank)和引擎間的橡皮管。你可以用肉眼及手電筒觀察,如有裂縫或是某處有鼓起狀(表示管壁己老化),都表示管子該換了。
⑶(3)每24,000英哩或每二年,須將冷卻劑換新。如果你買的是舊車,則愈早換新的冷卻劑愈好,以免引擎過熱而報廢,多划不來。
(4)每二年須更換冷卻風扇(cooling fan)的皮帶。
二、啟動系統:引擎的啟動是靠電池的電推動火星塞點火而完成。適當地保養電池,可使引擎正常地發動,並使電池的壽命增長。
檢查電池的工作也並不太難,大約每一至二個月做一次。檢查時小心地將電池蓋打開,看看電池內之電池液的高度是否充足--正常的高度約為從頂部量起1/2吋的地方。如果高度不足,可添加清水(最好是蒸餾水)至適當的高度。每一年左右,要檢查一下電池的正負端接點有無生銹或不乾淨的現象。如果有,要請車廠的人將之清除乾淨,或者自己用熱水澆下即可洗除銹斑,以保持電路的暢通。另外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電池是免維修(maintenance-free)的電池,則不可擅自加水。(可參考你的汽車使用手冊,以確定電池的類型。)
三、排氣系統:車子開久了,排氣系統(包括排氣管和消音器muffler)的零件便會生銹及故障,這是無法避免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知道它何時會銹穿,及早將零件換新。每年有不少駕駛人因為汽車排氣管故障而導致一氧化碳中毒,因此不可不防。通常排氣管都是從裡層銹到外面,所以有時生銹卻不容易察覺。修車廠的技術人員有特別的工具和方法可以測出,大約每年檢查一次即可。但基本上常開Highway時排煙管壽命較長,因短程行駛無法排除排煙管內之積水容易腐蝕。
此外,許多人在氣溫低的大冷天時,習慣先熱車再上路。其實,這樣做對引擎並沒有好處。正確的熱車方法是,啟動後約卅秒至四十秒鐘,以中等速度慢慢上路,等溫度指針升起後再加速。不要讓剛啟動的車子停在原地超過一分鐘,因為如此對冷引擎的耗損反而較大,縮短引擎的壽命。
*
變速器的保養
變速器的保養頻率依照車子的使用程度而異。如果你的車子常是短程使用,經常在山區行駛,或者是在市區內走走停停的交通狀況,那麼就需要格外注意變速器的保養。對於自動排檔的車子,通常每個月應檢查一次傳動油(transmission fluid)的高度。查傳動油讓引擎發動空轉再查看標示尺,因為不同的變速器對於傳動油之高度標度皆不一樣。太高或太低都會導致變速系統的不順暢。
要使變速器的壽命儘量延長,正確的駕駛習慣非常重要。以下列舉一些大家平時容易忽略的小毛病加以說明:
⑴(1)駕駛手排檔的車,不論換到高速檔或是低速檔,都要儘量在適當的速度換檔,避免換檔之間車子忽然慢下來或抖動的情形。同時,切記換檔時離合器一定要完全踩到底。
⑵(2)當車子向前移動時,避免換至倒退檔;同樣地,車子正在向後滑行時,避免換至前進檔,一定要等車子完全停住靜止再換檔。
⑶(3)當你因紅燈或其他原因停在上坡時,應該用剎車將車子停住,千萬不要利用引擎的力量拖住車子防止向後倒滑。例如有的駕駛人喜歡以半踩住離合器、半踩點油門的方法使車子不致後退,但這樣做會使引擎及變速器受到磨損。
⑷(4)開手排檔的車子時,不要有將腳放在離合器上開車的習慣,因為這樣也會加速離合器的磨損。
⑸(5)當你必須暫時停車一段時間時,應換至空檔,或將引擎關掉。
*
如何選擇機油
選擇正確的機油及適時地更換機油,可以使你的汽車引擎「延年益壽」。機油除了有潤滑引擎的功能外,還有清潔引擎、抗蝕、以及抗磨的功能。因為引擎在轉動時,金屬與金屬間的不斷磨擦會產生金屬屑(尤其是新車的引擎),以及其他因為燃燒不完全而殘留在引擎內的碳化物或硫化物。這些物質很容易阻礙引擎的轉動,並侵蝕引擎內部的金屬零件,造成引擎的永久損害。而換機油的功用,正是去除這些雜質,使引擎的運轉更潤滑、安靜,而且省油。
選擇機油最好是依據汽車使用手冊上的指示說明,因為不同引擎的產熱及散熱程度均不一樣。通常機油有不同黏度(viscosity)的區別。如果你居住(使用車子)的環境之氣溫變化不大,你可以使用單一黏度的機油,比較便宜;假如你是住在四季氣溫有變化的地區,則必須選擇多重黏度的機油。配合不同環境選擇適當黏度的機油,是為了使你的引擎不至於在大冷天因機油太黏稠而運轉不良,或者在大熱天因機油太滑而使轉速過高。通常像SAE 30的機油,是指單一黏度的,適用於華氏四十度至一百度之間或更高(沒有上限)之環境;而SAE5W-30, SAE10W-30則是指多重黏度的機油,通常較適合冬天會下雪的地區使用,它的適用溫度大約在華氏零下二十度至六十度之間 (5W-30),以及華氏零度至一百度以上(10W-30)。此處所提到的 SAE,指的是由汽車工程師學會(The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所設定的機油標準。
*
如何更換機油
談完了機油的選擇,讓我們來談談更換機油以及濾油器(oil filter)的步驟。一般來說,每三千英哩左右或每三個月便需要更換機油和濾油器,以延長引擎的壽命。雖然許多加油站和各地的修車廠都提供更換機油的服務,但費用都約在二十至廿五元之譜,所費不貲,還得預約時間,頗不方便。其實更換機油的手續簡單,自己動手也只要二十分鐘便可完成,即使是一掀開引擎蓋便頭疼的女同學也不必擔心。況且如果趁著打折拍賣時買下一些機油及濾油器存貨,每次的成本大概只需七、八元左右,長期下來亦可省卻一筆可觀的花費。但是為了環保請勿將機油亂倒,各修車廠均可回收請將舊油用容器裝好請修車廠代為處理。
更換機油前,要先準備下列的東西:
⑴(1)新機油(參考各車的使用手冊,以確定所需的份量)。
⑵(2)V型漏斗一個,以便將機油倒入引擎。
(3)新的濾油器(濾油器依各廠牌及型號而有不同)。,如果你沒有手冊,又不知道該用那一型號的濾油器,通常在汽車零件零售中心(像 Sears的 Auto Parts Department)陳列機油濾器的地方,可找到一本列有汽車型號以及濾油器型號的對照表,可依其選擇適合的濾油器。
⑷(4)橡皮手套一付(用以避免皮膚和機油的直接接觸)。
⑸(5)可盛接機油的平底盤一個。
⑹(6)扳手(請用正確尺寸的工具,以免損壞 Drain Plug 油蓋)。
⑺(7)舊報紙及paper towel數張。
更換機油的步驟,首先須確定車子是停放在平地上。於將舊機油放出之前,先讓引擎運轉一至二分鐘,使機油流動以便流出。小心地用扳手打開引擎下方的蓋子,讓舊機油流出(有些車子你必須爬到車底下才能找到這個蓋子,因此記得換機油前先換套工作服吧!)等舊機油流得差不多了,用手或轉濾油器專用的扳手,將舊的濾油器轉下來。然後,把新的機油濾器邊緣的橡膠圈部份塗上一層機油,依照原位置裝回去,用手將新濾油器旋緊(可是不要轉得過份地緊)。此時舊機油已流得差不多完了,可將蓋子小心地用扳手轉回去。最後,將新機油依所需的量加入引擎中,不要加得過滿。將舊機油倒入不要的塑膠容器中,拿到加油站回收 (recycle),即大功告成了。
煞車及輪胎的保養
煞車系統及輪胎的保養手續較為簡單但絕不可輕視,因為此二部份影響行車安全甚鉅。基本上,每一至二個月就要檢查一下煞車油的高度是否保持一致。如果高度降低,就表示有某個地方在漏,得趕緊找修車廠。煞車皮 (brake pad)大約每一萬二千英哩需檢查一次,如果已經磨光或即將磨損耗盡,就須要更換。假若在駕駛過程中感覺煞車不很靈敏,或有雜音,那也表示應該更換煞車皮了。若想延長煞車皮的壽命,便須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在公路上駕車避免忽快忽慢,保持平穩的速度。煞車踩得愈多,煞車皮的磨損自然也愈快。
每星期應檢查一次輪胎,看看胎壓是否不足。通常在大熱天時的胎壓會比平時高一些,因此最好在冷天或天氣陰涼時測量胎壓,比較準確。尤其在氣溫驟降的第二天,車胎胎壓的變化較大,應檢查一下胎壓是否正常。檢查胎壓可到加油站,通常有投幣式的測量儀器,提供你測量胎壓並灌氣的服務。不過,這種服務的價格不低(各地價格不同,約需一元至二元五十分。所以不妨到汽車零件中心購買一個測量胎壓的棒狀儀器(約需十至十五元),隨時可以自己檢查。如果發現胎壓不足,可至前述加油站投幣灌氣,或者購買(向朋友借當然比較划算)磅數足夠的邦浦(pump)自己灌。要注意不要灌入超過你的車子所須要的氣,胎壓過高會容易導致爆胎;但胎壓不足也會使你的輪胎磨損較快。至於你的車子之輪胎胎壓多少,可參考汽車使用手冊的說明。有些車子在前車門打開後,內外側之間的部份(即車門的厚度),或者在前座右方的置物箱之門打開後的內側,也會註明該車所須的胎壓。基本上在 30 PSI 左右。
同時,不要忘了三不五時檢查一下備胎的胎壓,以免當你打開行李箱、急需更換輪胎時,才發現備胎已經沒氣了。如果你須要更換磨損的輪胎,最好二個或四個一起換,而且要選擇紋路相同的輪胎,以保持車子行駛的平衡。
旅行前的維修
除了平時的保養外,出遠門前的檢查也很重要。例行的檢查不外乎車燈、水箱、機油、輪胎、煞車等等。要注意的是,平常你每天開車的路徑、路況可能都一樣,車子必須有足夠的能力去適應較複雜的環境。舉個例來說,平日你使用車子的時間都不會太長,車子的冷卻系統(水箱等)一向正常,你也就忽略了要經常添加水或冷卻劑。一旦出遠門,每天可能都要開五、六個小時以上的路程,這時引擎很有可能因為冷卻不足而過熱拋錨。尤其是開往氣溫不同的地區(如由東北部開到佛羅里達)時,更須小心引擎過熱的情形發生。
此外,輪胎的狀況也很重要。平時你可能都開local的路,速度慢,較不易出問題。但當你長時間走高速公路時,如果輪胎滑就非常危險了。如果你對自己的車不太有信心,建議你出遠門不妨改用租車,以免因車況老舊而發生意外。
留學生平時功課壓力大,一遇假期便迫不及待地結伴出遊,常常東南西北跨越美洲大陸。如果平常車子保養得不好,碰到極冷或極熱的氣候,車子的故障率就大大增加。當然,充足的睡眠和謹慎的駕駛,也是不可忽略的旅行守則。有了這些準備,才能盡情地旅遊,安全地回家。
結語
沒有車子的人羨慕有車子的人開車的方便和樂趣;有車子的人反而羨慕沒車子的人沒有養車的煩惱。會開車,就要學會保養車。其實平日的保養並不太難,也不需花費太多時間,卻可防止日後送廠大修、甚至車禍的大損失。保持車子「健康」的狀況,不但開得高興,也開得安心。◆
2008年2月25日 星期一
網址
六丙大頭目:http://attioy.blogspot.com/
一號陳奕鴻:http://myblogcomtw.blogspot.com/
二號^0^卐致承卍:http://famasilove.blogspot.com/
四號乂來福囧:http://a75497600.blogspot.com/
五號鄧蚊仔:http://fadbsavn.blogspot.com/
六號火焰之龍:http://c745303.blogspot.com/
七號★卍乂賴郁傑乂卍★:http://wwwgooglefag.blogspot.com/
8號☆卍↗乂林乂子乂暘乂↙卍★:http://k745017.blogspot.com/
9號陳獻堂:http://s147258.blogspot.com/
10號↗賴炫隆↙⊙⊙:http://z742759.blogspot.com/
11號乂 ㄚ 勳 乂:http://k745617.blogspot.com/
12號潘帥:http://aass369258.blogspot.com/
13號穩智的網址: http://ted1234565930.blogspot.com/
14號汶霈的部落格:http://745947.blogspot.com/
15號◇★■◆□▽徐德剛的部落格網址: http://sky123321.blogspot.com/
16號佳宜http://s693885.blogspot.com/
17號詒琇的部落格網址:http://k333166995.blogspot.com/
19號Angel 之窩:http://qo45j62828.blogspot.com/
20號誼瑄的部落格的網址:http://cloudshe.blogspot.com/
21號韻儒的部落格網址: http://emily3438.blogspot.com/
22號
23號心瑜部落格:http://cde736897.blogspot.com/
24號宇純部落格:http://k555677889.blogspot.com/
25號乂~心怡~乂的部落格:http://a5675321.blogspot.com/
26號~欣宜~♡ ≧ ≦的部落格網址是:http://zx850828.blogspot.com/
有空可以來看唷~
一號陳奕鴻:http://myblogcomtw.blogspot.com/
二號^0^卐致承卍:http://famasilove.blogspot.com/
四號乂來福囧:http://a75497600.blogspot.com/
五號鄧蚊仔:http://fadbsavn.blogspot.com/
六號火焰之龍:http://c745303.blogspot.com/
七號★卍乂賴郁傑乂卍★:http://wwwgooglefag.blogspot.com/
8號☆卍↗乂林乂子乂暘乂↙卍★:http://k745017.blogspot.com/
9號陳獻堂:http://s147258.blogspot.com/
10號↗賴炫隆↙⊙⊙:http://z742759.blogspot.com/
11號乂 ㄚ 勳 乂:http://k745617.blogspot.com/
12號潘帥:http://aass369258.blogspot.com/
13號穩智的網址: http://ted1234565930.blogspot.com/
14號汶霈的部落格:http://745947.blogspot.com/
15號◇★■◆□▽徐德剛的部落格網址: http://sky123321.blogspot.com/
16號佳宜http://s693885.blogspot.com/
17號詒琇的部落格網址:http://k333166995.blogspot.com/
19號Angel 之窩:http://qo45j62828.blogspot.com/
20號誼瑄的部落格的網址:http://cloudshe.blogspot.com/
21號韻儒的部落格網址: http://emily3438.blogspot.com/
22號
23號心瑜部落格:http://cde736897.blogspot.com/
24號宇純部落格:http://k555677889.blogspot.com/
25號乂~心怡~乂的部落格:http://a5675321.blogspot.com/
26號~欣宜~♡ ≧ ≦的部落格網址是:http://zx850828.blogspot.com/
有空可以來看唷~
重機是有錢人在玩的嗎?嘿嘿~~怎嚜可能~
說實在的辣 只有要心人人都可以玩 目前有一台CB400重機
為什麼我有 因為我有工作阿^^ 但是我怎麼買的起?因為我買無牌車= ="
有錢人是騎有牌的重機 那年輕人沒有錢的呢 就騎無牌吧
就是這樣而已.一台CBR1000RR有牌的要價約45萬還要付稅金ㄟ稅金跟車子一樣貴ㄟ..不用保養嗎?不用換輪胎嗎? 這都是錢阿
我是一個非常熱愛重機的小夥子^^ 看到人家騎重機 哇~~~
樂翻了..重機ㄟ 聲音超棒的ㄟ 速度超快的ㄟ...那一年就下定決心要買重機
當時我還去打工= ="沒人要請...不過我還是找到工作了....辛苦了一個月
要領薪水時心裡想又向重機邁向一歩了...不過老闆只給我1000元= ="
一開始說好的是8仟的..他說你未滿15歲不合法.不能工作 說要報警抓我......
我嚇到...就只好默默的領1000元= =".....不過我現在知道聘請未滿15歲員工.老闆會被告....唉..可憐阿.不過我才做一個月= ="..不然我早可以買有牌的400CC的了.....
現在長大了 薪水也多了 一個月領31XXX 最近才去選購一台無牌400CC重機
什麼重機是有錢人玩的 重機是給有心人玩的 只要有心人人皆可玩
讓我們一起呼喊吧 重機萬歲~~速度萬歲~~聲浪萬歲~~有風的感覺萬歲~~重機無敵!
參考資料
熱愛重機的小夥子
2006-11-24 13:12:12 補充
不管你有沒有錢~只要你愛重機 就去買 不喜歡就聽聽也罷 每個男人都夢往往都是一至的 擁有美女老婆 高級跑車 豪華重機 頂級別野 就這麼簡單 男人的夢 就是那麼簡單..只要你為了你的夢去做任何事 那是不是很值得呢?
不管一切代價與付出 只要能實現 我就心滿意足了 不知你們是否有這種感覺呢~我打拼了10幾20年為了什麼?為了教育下一代 給下一代更好過?no~no~no 我只要讓我的孩子好過有書讀 有地方住 就好了 他麼夢他自己去實現~我並不會拿出我圓夢的錢贊助他什麼.我會為了我自己的夢 不顧一切 付出所有代價 這叫做真正得男人~
為什麼我有 因為我有工作阿^^ 但是我怎麼買的起?因為我買無牌車= ="
有錢人是騎有牌的重機 那年輕人沒有錢的呢 就騎無牌吧
就是這樣而已.一台CBR1000RR有牌的要價約45萬還要付稅金ㄟ稅金跟車子一樣貴ㄟ..不用保養嗎?不用換輪胎嗎? 這都是錢阿
我是一個非常熱愛重機的小夥子^^ 看到人家騎重機 哇~~~
樂翻了..重機ㄟ 聲音超棒的ㄟ 速度超快的ㄟ...那一年就下定決心要買重機
當時我還去打工= ="沒人要請...不過我還是找到工作了....辛苦了一個月
要領薪水時心裡想又向重機邁向一歩了...不過老闆只給我1000元= ="
一開始說好的是8仟的..他說你未滿15歲不合法.不能工作 說要報警抓我......
我嚇到...就只好默默的領1000元= =".....不過我現在知道聘請未滿15歲員工.老闆會被告....唉..可憐阿.不過我才做一個月= ="..不然我早可以買有牌的400CC的了.....
現在長大了 薪水也多了 一個月領31XXX 最近才去選購一台無牌400CC重機
什麼重機是有錢人玩的 重機是給有心人玩的 只要有心人人皆可玩
讓我們一起呼喊吧 重機萬歲~~速度萬歲~~聲浪萬歲~~有風的感覺萬歲~~重機無敵!
參考資料
熱愛重機的小夥子
2006-11-24 13:12:12 補充
不管你有沒有錢~只要你愛重機 就去買 不喜歡就聽聽也罷 每個男人都夢往往都是一至的 擁有美女老婆 高級跑車 豪華重機 頂級別野 就這麼簡單 男人的夢 就是那麼簡單..只要你為了你的夢去做任何事 那是不是很值得呢?
不管一切代價與付出 只要能實現 我就心滿意足了 不知你們是否有這種感覺呢~我打拼了10幾20年為了什麼?為了教育下一代 給下一代更好過?no~no~no 我只要讓我的孩子好過有書讀 有地方住 就好了 他麼夢他自己去實現~我並不會拿出我圓夢的錢贊助他什麼.我會為了我自己的夢 不顧一切 付出所有代價 這叫做真正得男人~
重機新手十大問解答
1.重機的 白與黃牌 意義跟意思怎分?
答:白牌,50CC以上到250CC,屬一般重型機車駕照
路權行駛一般道路
黃牌,250CC以上到550CC,屬大型重型機車駕照(需另考)
路權行駛比照白牌
紅牌,550CC以上,屬大型重型機車駕照(比照黃牌)
除高速公路(國道)外,路權行駛和汽車無異。
2.完稅與未完稅差別在哪?又各需多少錢!!??
答:完稅與未完稅,百年老問題:
【未完稅】指的是進口無課稅,那為什麼進口沒課稅 ?
那是因為可能是以廢五金或零件進口,極有可能是國外的贓
車,騎未完稅的車上路,被抓到只有扣車沒收一途。
【完 稅】 進口有課稅,但我相信您指的依然是黑牌車,你大
概會問既然已課稅為何沒牌,重點就是沒有驗車。沒有驗車就
沒有大牌,沒有大牌就上路依然會被扣車(因未懸掛大牌),但
有機會可領回,如提供完稅證明和讓渡書。
為什麼完稅車便宜(未完稅車更便宜)?因為驗車的費用很高,且
並不是每一車款都可以驗的過的。至於多少錢喔,分很多種哩
一種是紅包錢,另一種是車行幫您調校到檢驗OK,花費很高
除非您在重車界打滾多年,人面廣罩的住,否則不建議,若你
住台北縣市,更不建議無牌或貼牌上路,鐵定被扣。
3.重機沒有永久的駕照嗎?只有臨時能領3次??
答:你指的應該是牌照(行照)重機當然有永久的行照囉。只要程
序一切合法當然有。臨時牌只能領三次,是因為這三次的時間
是讓你騎車去驗車,把車子的"身份證"辦下來前給您的緩衝
期,不是要讓您正式騎上路用的。
4.中古與全新的 價格差在哪?
答:看車種吧,絕對沒有一定的行情價。網路是最好的比價工具
5.騎中古 重機 有限定 身高體重嗎?我165.60
答: ok啦,只要不要選一些怪獸級的怪車如大鳥之類的,都還ok
6.推薦我的起手車款? 依照我的身高體重的話然後預算約25萬
答: 最近600cc級數的全新車款都很便宜,個人推薦:
kawasaki的ER- 6N,ER- 6F,空車價約在29.8萬,全新的哩
車又輕又好上手,適合新手。
若一開始你就要買到位的話,請設定您重車生涯的定位(嫸皮?超
跑?越野?NK?滑胎?)決定好就可上網比價了。
7.考 重機駕照 需哪些基本條件!!??
答:一、考領大型重型機車駕駛執照需年齡備滿20歲且需領有普
通重型機車駕駛執照一年以上。
二、需接受32小時專業訓練結訓
8.重型機車 是不是很傷油?都加哪種油呢??
答: 一定是很傷油的啊(大部份車友都愛超快感,油門都會大轉)
至於油多半都是加95和98因人而異啦,個人覺得差別不大。
9.車都買好之後 牌照稅與強制保險各需要多少錢?
答:買車的時候問一下車行即可。
10.推薦我 中古與全新的重機買賣優質網站或店家?
答:這我無法提供給您,因為優質的店家服務一定不錯,而且也
較專業,但您一定會覺得收費較高,但我覺得合理。
而買車友的二手車最大的問題是,沒保障。
網路無國界,請上和重車有關的網站如重車地平線,重車論
談尋找有口碑的店家。
答:白牌,50CC以上到250CC,屬一般重型機車駕照
路權行駛一般道路
黃牌,250CC以上到550CC,屬大型重型機車駕照(需另考)
路權行駛比照白牌
紅牌,550CC以上,屬大型重型機車駕照(比照黃牌)
除高速公路(國道)外,路權行駛和汽車無異。
2.完稅與未完稅差別在哪?又各需多少錢!!??
答:完稅與未完稅,百年老問題:
【未完稅】指的是進口無課稅,那為什麼進口沒課稅 ?
那是因為可能是以廢五金或零件進口,極有可能是國外的贓
車,騎未完稅的車上路,被抓到只有扣車沒收一途。
【完 稅】 進口有課稅,但我相信您指的依然是黑牌車,你大
概會問既然已課稅為何沒牌,重點就是沒有驗車。沒有驗車就
沒有大牌,沒有大牌就上路依然會被扣車(因未懸掛大牌),但
有機會可領回,如提供完稅證明和讓渡書。
為什麼完稅車便宜(未完稅車更便宜)?因為驗車的費用很高,且
並不是每一車款都可以驗的過的。至於多少錢喔,分很多種哩
一種是紅包錢,另一種是車行幫您調校到檢驗OK,花費很高
除非您在重車界打滾多年,人面廣罩的住,否則不建議,若你
住台北縣市,更不建議無牌或貼牌上路,鐵定被扣。
3.重機沒有永久的駕照嗎?只有臨時能領3次??
答:你指的應該是牌照(行照)重機當然有永久的行照囉。只要程
序一切合法當然有。臨時牌只能領三次,是因為這三次的時間
是讓你騎車去驗車,把車子的"身份證"辦下來前給您的緩衝
期,不是要讓您正式騎上路用的。
4.中古與全新的 價格差在哪?
答:看車種吧,絕對沒有一定的行情價。網路是最好的比價工具
5.騎中古 重機 有限定 身高體重嗎?我165.60
答: ok啦,只要不要選一些怪獸級的怪車如大鳥之類的,都還ok
6.推薦我的起手車款? 依照我的身高體重的話然後預算約25萬
答: 最近600cc級數的全新車款都很便宜,個人推薦:
kawasaki的ER- 6N,ER- 6F,空車價約在29.8萬,全新的哩
車又輕又好上手,適合新手。
若一開始你就要買到位的話,請設定您重車生涯的定位(嫸皮?超
跑?越野?NK?滑胎?)決定好就可上網比價了。
7.考 重機駕照 需哪些基本條件!!??
答:一、考領大型重型機車駕駛執照需年齡備滿20歲且需領有普
通重型機車駕駛執照一年以上。
二、需接受32小時專業訓練結訓
8.重型機車 是不是很傷油?都加哪種油呢??
答: 一定是很傷油的啊(大部份車友都愛超快感,油門都會大轉)
至於油多半都是加95和98因人而異啦,個人覺得差別不大。
9.車都買好之後 牌照稅與強制保險各需要多少錢?
答:買車的時候問一下車行即可。
10.推薦我 中古與全新的重機買賣優質網站或店家?
答:這我無法提供給您,因為優質的店家服務一定不錯,而且也
較專業,但您一定會覺得收費較高,但我覺得合理。
而買車友的二手車最大的問題是,沒保障。
網路無國界,請上和重車有關的網站如重車地平線,重車論
談尋找有口碑的店家。
2008年2月18日 星期一
溫室效應 全球遭殃 OECD:2070年136城市「泡湯」
更新日期:2007/12/17 09:32 【林上祚/台北報導】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昨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溫室效應導致海平面升高問題,2070年可能導致全球一百三十六個沿海城市,一億五千萬名居民,三十五兆美元財產,活在淹水恐懼中,如果最糟情況發生,台北將有四十三萬人被淹,財損可能高達1395億元。
OECD針對全球136個人口超過一百萬的港口城市進行模擬,OECD表示,這一百多個城市超過四億人口當中,大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淹水風險中,約占全球人口的0.6%。這個數字在2070年將大幅報增為一億五千萬人,可能淹水的不動產市值,更將從目前的三兆美元,暴增至35兆美元。
OECD秘書長葛利亞(Angel Gurria),在巴里島全球氣候變遷會議前夕召開記者戶表示,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遷,是正在發生的事實,唯有世界各國聯合採取行動,才能阻止大規模災難的發生。
根據OECD研究報告,溫室效應導致南北極冰山融解,全球海平面2070年將再升高0.5公尺,由於海港城市如果要興建足以抵抗百年洪水的海堤,可能需要耗費三十年以上時間,OECD認為,現在必須要共同採取行動。
OECD表示,全球共有十個沿海城市,半數人口活在淹水危機中,印度第一大城孟買可能被淹的人口最多,不過2070年時,印度加爾各答因為人口暴增七倍(一千四百萬人),將超越孟買,成為最脆弱的港口城市,第二名到第十名,則是孟買、達卡(孟加拉)、廣州、胡志明市、上海、曼谷、仰光、邁阿密與海防。
如果以損失金額衡量,目前淹水潛在損失前十名城市,幾乎都在已開發國家,一到十名分別是邁阿密、紐約、紐澳良、神戶大阪、東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名古屋、聖彼得堡與維吉尼亞灣(Virginia Beach)。
不過在2070年時,情況將完全逆轉,在亞洲超大型城市人口不斷成長下,OECD預估,亞洲城市居民未來將是全球暖化最大受害者,前十大淹水災民最多的城市,只有邁阿密在已開發國家。
沿海城市2070年淹水損失,將從今年4000億美元,大幅增至3.5兆億美元,邁阿密是淹水損失最高的城市,廣州居次,前十名有八個城市都在亞洲,第三名以降分別是紐約、加爾各答、上海、孟買、天津、東京、香港、曼谷。
台北雖然潛在損失金額沒有列入前十名,OECD預估,如果最糟的情況發生,台北2070年因為海平面上升,導致淹水的居民,將高達42.9萬元,潛在損失金額高達1395.5億美元。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昨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溫室效應導致海平面升高問題,2070年可能導致全球一百三十六個沿海城市,一億五千萬名居民,三十五兆美元財產,活在淹水恐懼中,如果最糟情況發生,台北將有四十三萬人被淹,財損可能高達1395億元。
OECD針對全球136個人口超過一百萬的港口城市進行模擬,OECD表示,這一百多個城市超過四億人口當中,大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淹水風險中,約占全球人口的0.6%。這個數字在2070年將大幅報增為一億五千萬人,可能淹水的不動產市值,更將從目前的三兆美元,暴增至35兆美元。
OECD秘書長葛利亞(Angel Gurria),在巴里島全球氣候變遷會議前夕召開記者戶表示,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遷,是正在發生的事實,唯有世界各國聯合採取行動,才能阻止大規模災難的發生。
根據OECD研究報告,溫室效應導致南北極冰山融解,全球海平面2070年將再升高0.5公尺,由於海港城市如果要興建足以抵抗百年洪水的海堤,可能需要耗費三十年以上時間,OECD認為,現在必須要共同採取行動。
OECD表示,全球共有十個沿海城市,半數人口活在淹水危機中,印度第一大城孟買可能被淹的人口最多,不過2070年時,印度加爾各答因為人口暴增七倍(一千四百萬人),將超越孟買,成為最脆弱的港口城市,第二名到第十名,則是孟買、達卡(孟加拉)、廣州、胡志明市、上海、曼谷、仰光、邁阿密與海防。
如果以損失金額衡量,目前淹水潛在損失前十名城市,幾乎都在已開發國家,一到十名分別是邁阿密、紐約、紐澳良、神戶大阪、東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名古屋、聖彼得堡與維吉尼亞灣(Virginia Beach)。
不過在2070年時,情況將完全逆轉,在亞洲超大型城市人口不斷成長下,OECD預估,亞洲城市居民未來將是全球暖化最大受害者,前十大淹水災民最多的城市,只有邁阿密在已開發國家。
沿海城市2070年淹水損失,將從今年4000億美元,大幅增至3.5兆億美元,邁阿密是淹水損失最高的城市,廣州居次,前十名有八個城市都在亞洲,第三名以降分別是紐約、加爾各答、上海、孟買、天津、東京、香港、曼谷。
台北雖然潛在損失金額沒有列入前十名,OECD預估,如果最糟的情況發生,台北2070年因為海平面上升,導致淹水的居民,將高達42.9萬元,潛在損失金額高達1395.5億美元。
全球暖化/南極融冰威脅企鵝 族群銳減高達65%
更新日期:2007/12/12 10:26 國際中心/編譯
全球暖化愈來愈嚴重,連企鵝的生存,也遭到嚴重的威脅。根據最新的報告,南極的亞德利企鵝25年來數量減少了65%之多。保護動物人士11日在峇里島舉行的全球氣候變遷會議場外抗議各國對抑制暖化的努力不夠。
南極半島的西北部原本是亞德利企鵝的棲息地,但隨著全球氣候暖化的影響,南極冰雪覆蓋的面積比26年前縮減了四成,世界自然基金會11日提出的最新報告警告,全球暖化正在威脅極地企鵝的生存,世界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發言人說:「企鵝減少的原因,可以對南極面積變化以及暖化的速度,還有這個地區的變化提供線索。」
目前南極的暖化速度比全球其他地區快五倍,威脅到四種企鵝的生存,包括棲息地和食物來源減少。這四種企鵝包括,體型最大的帝王企鵝,以及巴布亞企鵝,頰帶企鵝和阿德利企鵝。
報告指出,在西南極半島的冰層覆蓋區域比26年前少了40%,使得南極磷蝦數量大量減少,而磷蝦正是巴布亞企鵝和頰帶企鵝的主要食物來源。半島西北部沿岸是暖化速度最快的,過去25年來,阿德利企鵝已經減少了65%﹔頰帶企鵝在不同棲息地的減少數量在30%到66%不等。
帝王企鵝也因為南極的棲息地在近50年來少了一半,數量也在減少中,「在(南極)的地理岬,50年來帝王企鵝數量就減少了50%」,而且數量一直沒有恢復。
國際野生動物協會的成員11日打扮成企鵝,在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的會場外,抗議全球暖化危及企鵝的生存,他們穿著企鵝裝還搧著扇子,代表企鵝也覺得南極實在是太熱了。
不只是南極,格陵蘭的冰層也在快速融化中,最新的報告顯示,格陵蘭的冰層在去年一年融化的數量,相當於整個阿爾卑斯山積雪的兩倍,也是歷年來融解速度最快的一年。
全球暖化嚴重,聯合國的氣候變遷會議也在積極尋找解決方案,這場會議將在14日落幕,到時會有何決議,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全球暖化愈來愈嚴重,連企鵝的生存,也遭到嚴重的威脅。根據最新的報告,南極的亞德利企鵝25年來數量減少了65%之多。保護動物人士11日在峇里島舉行的全球氣候變遷會議場外抗議各國對抑制暖化的努力不夠。
南極半島的西北部原本是亞德利企鵝的棲息地,但隨著全球氣候暖化的影響,南極冰雪覆蓋的面積比26年前縮減了四成,世界自然基金會11日提出的最新報告警告,全球暖化正在威脅極地企鵝的生存,世界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發言人說:「企鵝減少的原因,可以對南極面積變化以及暖化的速度,還有這個地區的變化提供線索。」
目前南極的暖化速度比全球其他地區快五倍,威脅到四種企鵝的生存,包括棲息地和食物來源減少。這四種企鵝包括,體型最大的帝王企鵝,以及巴布亞企鵝,頰帶企鵝和阿德利企鵝。
報告指出,在西南極半島的冰層覆蓋區域比26年前少了40%,使得南極磷蝦數量大量減少,而磷蝦正是巴布亞企鵝和頰帶企鵝的主要食物來源。半島西北部沿岸是暖化速度最快的,過去25年來,阿德利企鵝已經減少了65%﹔頰帶企鵝在不同棲息地的減少數量在30%到66%不等。
帝王企鵝也因為南極的棲息地在近50年來少了一半,數量也在減少中,「在(南極)的地理岬,50年來帝王企鵝數量就減少了50%」,而且數量一直沒有恢復。
國際野生動物協會的成員11日打扮成企鵝,在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的會場外,抗議全球暖化危及企鵝的生存,他們穿著企鵝裝還搧著扇子,代表企鵝也覺得南極實在是太熱了。
不只是南極,格陵蘭的冰層也在快速融化中,最新的報告顯示,格陵蘭的冰層在去年一年融化的數量,相當於整個阿爾卑斯山積雪的兩倍,也是歷年來融解速度最快的一年。
全球暖化嚴重,聯合國的氣候變遷會議也在積極尋找解決方案,這場會議將在14日落幕,到時會有何決議,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看極光不用到北極 暖化怪現象
更新日期:2007/12/12 22:23 張喬青
「夜光雲」是北極的獨特氣候現象,夜晚來臨,天空的雲層 就會出現類似閃電的效果,每年都會吸引許多觀光客到北極;不過,科學家發現,這幾年,因為氣候暖化的緣故,「夜光雲」這種極光現象,居然也出現在地球中緯度的國家,而且出現的次數比過去,多很多!
把地球拉近看,晚上來臨時,地球上空好像有人開始點燈,這邊發光、那邊發亮,這就是夜光雲,通常在地球上方80公里處出現,過去只有在高緯度國家的夏天晚上,才看的到。 不過,近年來,越來越多中緯度地區的民眾,只要一抬頭,就可以看到這樣的氣象變化,夕陽西下後,天空的雲層夾帶一片片的亮光,看起來很漂亮,不過科學家卻非常擔心,認為這是全球暖化造成的。 大氣學家詹姆士:「一個可能的解釋,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在低緯度增加,同時也在較高的氣層聚集,讓氣層冷卻,低氣溫加上低氣壓,就形成夜光雲。」
早在1885年,科學家就觀察到夜光雲,不過,當時非常罕見;現在,人類排放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 到空氣中,二氧化碳越積越多,冷卻附近的雲層,讓夜光雲出現的頻率越來愈頻繁,也越來越亮,這解釋了為什麼,越來越多人看的到夜光雲。 美國大氣研究中心和太空總署NASA合作,發射一顆衛星,從外太空觀察夜光雲,因為夜光雲反應出大氣變化,夜光雲異常,就代表大氣層出問題,一定要想辦法控制住。
「夜光雲」是北極的獨特氣候現象,夜晚來臨,天空的雲層 就會出現類似閃電的效果,每年都會吸引許多觀光客到北極;不過,科學家發現,這幾年,因為氣候暖化的緣故,「夜光雲」這種極光現象,居然也出現在地球中緯度的國家,而且出現的次數比過去,多很多!
把地球拉近看,晚上來臨時,地球上空好像有人開始點燈,這邊發光、那邊發亮,這就是夜光雲,通常在地球上方80公里處出現,過去只有在高緯度國家的夏天晚上,才看的到。 不過,近年來,越來越多中緯度地區的民眾,只要一抬頭,就可以看到這樣的氣象變化,夕陽西下後,天空的雲層夾帶一片片的亮光,看起來很漂亮,不過科學家卻非常擔心,認為這是全球暖化造成的。 大氣學家詹姆士:「一個可能的解釋,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在低緯度增加,同時也在較高的氣層聚集,讓氣層冷卻,低氣溫加上低氣壓,就形成夜光雲。」
早在1885年,科學家就觀察到夜光雲,不過,當時非常罕見;現在,人類排放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 到空氣中,二氧化碳越積越多,冷卻附近的雲層,讓夜光雲出現的頻率越來愈頻繁,也越來越亮,這解釋了為什麼,越來越多人看的到夜光雲。 美國大氣研究中心和太空總署NASA合作,發射一顆衛星,從外太空觀察夜光雲,因為夜光雲反應出大氣變化,夜光雲異常,就代表大氣層出問題,一定要想辦法控制住。
全球暖化北極熊難覓食 瀕臨絕種
更新日期:2008/01/29 08:28 蘇瑜棻
受到全球暖化影響,北極海冰正在減少,北極熊覓食越來越困難,科學家提出警告,暖化問題如果沒有改善,北極熊有可能在幾十年內逐漸消失。
小小的北極熊,無助地趴在雪地裡面,牠的媽媽在不遠處,因為麻醉劑而動彈不得,根據科學家所作的研究,這些熊正一步一步走向絕境,而北極熊最大的天敵,就是全球暖化。
溫室效應讓北極表面的空氣溫度,50年之間就上升了4度,海冰一年減少9%,北極熊的狩獵時間也越來越少。主持人:「海冰每10年提早1週碎開,北極熊就少了1星期,捕獵牠們最愛的環紋海豹。」
狩獵海豹,是北極熊維持生存最主要的方式,牠們會沿著海冰走動,發現海豹之後再用腳掌擊破海冰,把海豹拖上來,海冰逐年減少,也讓北極熊面臨餓死危機。野生動物學家:「海冰假使真的完全消失,北極熊就會絕種。」
聽起來相當遙遠的預測,卻是北極熊,正在面對的殘酷現實;如果無法拯救這些瀕臨絕種的動物以後,我們就只能在動物園等人為保護的環境裡,看到北極熊身影。
要維護環境~好好珍惜
受到全球暖化影響,北極海冰正在減少,北極熊覓食越來越困難,科學家提出警告,暖化問題如果沒有改善,北極熊有可能在幾十年內逐漸消失。
小小的北極熊,無助地趴在雪地裡面,牠的媽媽在不遠處,因為麻醉劑而動彈不得,根據科學家所作的研究,這些熊正一步一步走向絕境,而北極熊最大的天敵,就是全球暖化。
溫室效應讓北極表面的空氣溫度,50年之間就上升了4度,海冰一年減少9%,北極熊的狩獵時間也越來越少。主持人:「海冰每10年提早1週碎開,北極熊就少了1星期,捕獵牠們最愛的環紋海豹。」
狩獵海豹,是北極熊維持生存最主要的方式,牠們會沿著海冰走動,發現海豹之後再用腳掌擊破海冰,把海豹拖上來,海冰逐年減少,也讓北極熊面臨餓死危機。野生動物學家:「海冰假使真的完全消失,北極熊就會絕種。」
聽起來相當遙遠的預測,卻是北極熊,正在面對的殘酷現實;如果無法拯救這些瀕臨絕種的動物以後,我們就只能在動物園等人為保護的環境裡,看到北極熊身影。
要維護環境~好好珍惜
汽車品牌分析..
國際汽車品牌環伺:
網頁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無法提供完整內文,提供以下連結給您做參考:
http://www.promoney.com.tw/city_article_news/461/news468_01.htm
由於汽車涉及到人身安全,消費者在購買汽車時通常將汽車車體的安全性與引擎運作的好壞視為購車的先決條件。在汽車市場中,汽車車體的安全性與引擎運作的好壞程度,往往與品牌劃上等號。如同一般人對於Benz或BMW的評價除了是高級名車的代表,對於其安全性與引擎或其他功能也是在其他品牌之上。或許有人說這是拜置入式與品牌行銷之賜,但不可否認的是,台灣汽車消費市場也散佈著汽車品牌等同於安全品質的觀念。雖然目前台灣汽車市場主要銷售的車種仍以國產車為主但多掛著國際汽車品牌,自有品牌仍為少數,因為有國際汽車品牌背書保證總比嘗試默默無聞的新品牌風險小。
自有品牌腹背受敵:
若以汽車品牌而言,目前台灣汽車市場僅以台塑汽車為國內自行發展的,雖然如此,台塑汽車的原始設計與製造仍以韓國大宇汽車為基礎(現在台塑汽車則與英國蓮花汽車合作設計生產)。台塑集團以台塑汽車跨入汽車產業,信誓旦旦的要成為台灣第一的汽車自有品牌,並且預計將以台塑汽車進軍中國市場,然而截至目前為止,台塑汽車銷售情況並不如預期。根據台灣區車輛公會統計,從2001年到現在,不論在單月產量或是銷量均不超過1000量。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先生也對於台塑汽車目前的表現發表不滿的言詞,甚至還提出關閉台
塑汽車的言論。
台灣汽車生產規模難達成:
對汽車產業而言,獲利的先決條件在於組裝廠能否達到經濟規模生產。經濟規模生產對於高資本支出的汽車產業利大於弊,因為隨著生產量增加,其固定成本也隨之下降,獲利當然因此增加。根據經濟學人估計,每一汽車廠商的每一組裝廠最大經濟規模生產數量每年約為25萬輛汽車或及1~2百萬單位的組裝零件。放眼台灣汽車製造廠,目前似乎沒有一家廠商能達到這樣的規模。以今年市佔率最高的和泰Toyota汽車(日本豐田授權國瑞汽車製造,和泰汽車銷售),到10月為止,產量約為10萬輛,而全年預計僅約12萬輛。台灣因為市場有限,加上汽車產業已邁入成熟,一廠能達到25萬台的經濟規模生產是比登天還難。
裕隆汽車的下一步
與技術母廠日產汽車的關係 :
從1957年裕隆開始與日產合作從事卡車與轎車生產販售,曾經風光一時。然而在1980年代中旬裕隆曾因為秘密進行飛羚汽車的研發,導致與合作約30年的日本技術母產日產汽車關係一度緊張;除此與經銷合作伙伴國產汽車不歡而散,使得產銷體系出現前所未有的危機,1990年初因為連續3年虧損而一度被打入第二類股。然而與日產關係隨著1990年中旬Cefiro的大賣逐漸改善,裕隆甚至可以在Cefiro車型上加入自己的研發設計以符合台灣市場的需求。
在1990年中,裕隆與日產更攜手西進中國南方汽車市場。
拓展第二合作伙伴:
由於與日產分割後,裕隆的定位已由原本的產銷合一的汽車公司轉變為汽車製造公司,專注於汽車生產。然而誠如筆者所述,台灣目前汽車市場皆為世界汽車大廠的天下,國內自有品牌寥寥無幾,雖說裕隆可以參與日產汽車在台銷售汽車的部分設計研發,但實質車體設計研發仍掌握在日產手上,裕隆目前充其量只能說是參與製造過程研發或產品修改的代工廠。雖說代工廠乍聽之下有貶低裕隆在汽車產業的名聲,但因為與裕隆日產產銷分工關係確立,裕隆成為完全代工廠,使得裕隆在日產的同意下有權為日產以外的汽車公司代工生產。
量與利的矛盾:
裕隆在未與通用汽車合作前,新舊裕隆分割後,裕隆汽車由以往的產銷合一的角色,轉變成日產在台灣的汽車製造者。光從分割過程與結果,不免讓外界推測裕隆與日產間存在利益交換條件,因為如此裕隆才能接受這看似不平等條約的分割案,而願意放棄獲利不斐的經銷業務。然而專注於汽車製造的結果,使得裕隆從去年10月起(第三季),毛利下滑,正式施行分割後,裕隆汽車業務範圍縮小,成為純汽車製造者,少了經銷的毛利貢獻(以純經銷廠商和泰而言,毛利率約為5~6%),使得裕隆從16~18%的毛利率下降到今年第三季為止平均毛利率為9~10%。
汽車業者的生存之道:
裕隆眼前的策略雖說無法完全達到盡善盡美,但以目前台灣汽車市場而言,卻可以確保其企業未來。台灣汽車市場,裕隆以穩健且攻擊性策略,一方面推出新車款高級國產車Teana取代Cefiro,進而維持汽車市場佔有率,另一方面生產第二品牌車種通用國產車以拓展新市場,增加營收獲利來源;此外,亦投資汽車相關產業以外事業,以利用多角化經營分散風險。然而台灣市場的經營只是「固本」,眼前最重要的還是如何經營中國汽車及相關市場
網頁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無法提供完整內文,提供以下連結給您做參考:
http://www.promoney.com.tw/city_article_news/461/news468_01.htm
由於汽車涉及到人身安全,消費者在購買汽車時通常將汽車車體的安全性與引擎運作的好壞視為購車的先決條件。在汽車市場中,汽車車體的安全性與引擎運作的好壞程度,往往與品牌劃上等號。如同一般人對於Benz或BMW的評價除了是高級名車的代表,對於其安全性與引擎或其他功能也是在其他品牌之上。或許有人說這是拜置入式與品牌行銷之賜,但不可否認的是,台灣汽車消費市場也散佈著汽車品牌等同於安全品質的觀念。雖然目前台灣汽車市場主要銷售的車種仍以國產車為主但多掛著國際汽車品牌,自有品牌仍為少數,因為有國際汽車品牌背書保證總比嘗試默默無聞的新品牌風險小。
自有品牌腹背受敵:
若以汽車品牌而言,目前台灣汽車市場僅以台塑汽車為國內自行發展的,雖然如此,台塑汽車的原始設計與製造仍以韓國大宇汽車為基礎(現在台塑汽車則與英國蓮花汽車合作設計生產)。台塑集團以台塑汽車跨入汽車產業,信誓旦旦的要成為台灣第一的汽車自有品牌,並且預計將以台塑汽車進軍中國市場,然而截至目前為止,台塑汽車銷售情況並不如預期。根據台灣區車輛公會統計,從2001年到現在,不論在單月產量或是銷量均不超過1000量。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先生也對於台塑汽車目前的表現發表不滿的言詞,甚至還提出關閉台
塑汽車的言論。
台灣汽車生產規模難達成:
對汽車產業而言,獲利的先決條件在於組裝廠能否達到經濟規模生產。經濟規模生產對於高資本支出的汽車產業利大於弊,因為隨著生產量增加,其固定成本也隨之下降,獲利當然因此增加。根據經濟學人估計,每一汽車廠商的每一組裝廠最大經濟規模生產數量每年約為25萬輛汽車或及1~2百萬單位的組裝零件。放眼台灣汽車製造廠,目前似乎沒有一家廠商能達到這樣的規模。以今年市佔率最高的和泰Toyota汽車(日本豐田授權國瑞汽車製造,和泰汽車銷售),到10月為止,產量約為10萬輛,而全年預計僅約12萬輛。台灣因為市場有限,加上汽車產業已邁入成熟,一廠能達到25萬台的經濟規模生產是比登天還難。
裕隆汽車的下一步
與技術母廠日產汽車的關係 :
從1957年裕隆開始與日產合作從事卡車與轎車生產販售,曾經風光一時。然而在1980年代中旬裕隆曾因為秘密進行飛羚汽車的研發,導致與合作約30年的日本技術母產日產汽車關係一度緊張;除此與經銷合作伙伴國產汽車不歡而散,使得產銷體系出現前所未有的危機,1990年初因為連續3年虧損而一度被打入第二類股。然而與日產關係隨著1990年中旬Cefiro的大賣逐漸改善,裕隆甚至可以在Cefiro車型上加入自己的研發設計以符合台灣市場的需求。
在1990年中,裕隆與日產更攜手西進中國南方汽車市場。
拓展第二合作伙伴:
由於與日產分割後,裕隆的定位已由原本的產銷合一的汽車公司轉變為汽車製造公司,專注於汽車生產。然而誠如筆者所述,台灣目前汽車市場皆為世界汽車大廠的天下,國內自有品牌寥寥無幾,雖說裕隆可以參與日產汽車在台銷售汽車的部分設計研發,但實質車體設計研發仍掌握在日產手上,裕隆目前充其量只能說是參與製造過程研發或產品修改的代工廠。雖說代工廠乍聽之下有貶低裕隆在汽車產業的名聲,但因為與裕隆日產產銷分工關係確立,裕隆成為完全代工廠,使得裕隆在日產的同意下有權為日產以外的汽車公司代工生產。
量與利的矛盾:
裕隆在未與通用汽車合作前,新舊裕隆分割後,裕隆汽車由以往的產銷合一的角色,轉變成日產在台灣的汽車製造者。光從分割過程與結果,不免讓外界推測裕隆與日產間存在利益交換條件,因為如此裕隆才能接受這看似不平等條約的分割案,而願意放棄獲利不斐的經銷業務。然而專注於汽車製造的結果,使得裕隆從去年10月起(第三季),毛利下滑,正式施行分割後,裕隆汽車業務範圍縮小,成為純汽車製造者,少了經銷的毛利貢獻(以純經銷廠商和泰而言,毛利率約為5~6%),使得裕隆從16~18%的毛利率下降到今年第三季為止平均毛利率為9~10%。
汽車業者的生存之道:
裕隆眼前的策略雖說無法完全達到盡善盡美,但以目前台灣汽車市場而言,卻可以確保其企業未來。台灣汽車市場,裕隆以穩健且攻擊性策略,一方面推出新車款高級國產車Teana取代Cefiro,進而維持汽車市場佔有率,另一方面生產第二品牌車種通用國產車以拓展新市場,增加營收獲利來源;此外,亦投資汽車相關產業以外事業,以利用多角化經營分散風險。然而台灣市場的經營只是「固本」,眼前最重要的還是如何經營中國汽車及相關市場
汽車】世界上第一部汽車是誰發明的?
汽車發展史(一)
—最早的汽車
1770年法國人尼古拉斯古諾
汽車誕生之前,馬車就是人類最好的陸上交通工具。1770年法國人尼古拉斯古諾(1725--1804)將蒸汽機裝在板車上,製造出第一輛蒸汽板車,這是世界上第一輛利用機器為動力的車輛。
古諾的蒸汽車的主要技術資料:
車長:7.32米 車高:22米
蒸汽泡直徑:1.34米
前輪直徑:1.28米 後輪直徑:1.5米
牽引能力:4-5噸
時速:3.5-3.9公里
連續行走時間:12-15分鐘
第一輛蒸汽板車
1770年瑞士軍官普蘭捷爾
1769年,瑞士軍官普蘭捷爾也造出了一輛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可自由行駛的板車,於是有人將普蘭捷爾也認定為汽車的始祖之一。
1860年法國人艾蒂安•勒努瓦
1860年,法國人艾蒂安•勒努瓦發明瞭一種內部燃燒的汽油發動機。
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賓士
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賓士(1844-1929)在曼海姆製造成一輛裝有0.85馬力汽油機的三輪車。德國另一為工程師戈特利布•戴姆勒(1834-1900)也同時造出了一輛用1.1馬力汽油發動機作動力的四輪汽車,這便是現代意義上的汽車。他們倆被公認為以內燃機為動力的現代汽車的發明者。1886年1月29日也被公認為汽車的誕生日。
汽車發展史(二)
—馬車型汽車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上相繼出現了一批汽車製造公司,初戴姆勒和賓士各自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車公司外,還有美國的福特公司、英國的羅爾斯羅伊公司、法國的標致和雪鐵龍公司、義大利的菲亞特公司等。當時的汽車外形基本上沿用了馬車的造型。因此,當時人們把汽車稱為無馬的“馬車”。
1890年,德國賓士公司生產的維洛牌車首先開始採用橡膠充氣輪胎。維洛牌(VELO)小客車(1894年)是賓士公司初期著名的小客車。
1889年,法國的標致研製成功齒輪變速器、差速器,並在1891年首先採用前置發動機後輪驅動。
1891年摩擦片式離合器也在法國開發成功。
1890年法國的雷諾1號車,採用密閉箱式變速器、萬向節傳動軸和傘齒輪主減速器。1902年法國的狄第安採用了流傳至今的狄第安後橋半獨立懸架。由於法國人的不斷改進,使早期汽車的性能大大提高。其次德國在1893年發明瞭化油器,1896年英國首先採用石棉制動片和方向盤等,也為汽車的改進作出了貢獻。
美國農民出身的亨利•福特(1863-1947),在1896年造出第一輛福特車。1908年,福特公司開始生產一種“T”型汽車,以其結構緊湊、堅固耐用、容易駕駛、價格低廉而受到歡迎,並以產量之高而著稱於世。福特還首先採用“流水作業法”,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並為今天的汽車生產所繼承。
汽車發展史(三)
—箱型汽車
馬車型汽車很難抵擋風雨的侵襲,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在1915年生產出一種新型的福特T型車,這種車的車室部分很象一隻大箱子,並裝有門和窗,人們把這類車稱為“箱型汽車”。
早期的箱型汽車以美國的福特T型車最為著名,年產量達到30萬輛,佔美國汽車總產量的70%-80%。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雪佛萊部看準用戶多樣化的要求,於1928年製造出在散熱器罩、發動機通風口和輪罩上增加豪華裝飾的汽車,從而博得了用戶的歡迎。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車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想使汽車跑得快,有兩條主要途徑,一是增大功率,二是減小空氣阻力。因此人們開始降低車的高度減小空氣阻力。隨著車頂高度的降低,前窗不斷變窄,影響前方的視野,乘員感到十分憋悶。後來放棄了降低高度提高速度的方法,轉而通過提高功率的方法來克服空氣阻力。這樣一來,發動機由單缸變成四缸、六缸、八缸,而且汽缸是一列排開的,因而發動機罩也隨之變長。典型的例子就是義大利1931年生產的阿爾法•羅密歐牌汽車的外形。
作為高速車來講,箱型汽車是不夠理想的,因為它的阻力大,大大妨礙了汽車前進的速度。所以人們又開始研究一種新的車型--流線型。
汽車發展史(四)
—甲殼蟲型汽車
1934年美國的克萊斯勒公司生產的氣流牌小客車,首先採用了流線型的車身外形。1936年福特公司在“氣流”的基礎上,加以精練,並吸收商品學要素,研製成功林肯•和風牌流線型小客車。此車散熱器罩很精練,並具有動感,俯視整個車身呈紡錘形,很有特色。受其影響,以後出現的流線型汽車有:1937 年的福特V8型、1937年的菲亞特和1955年的雪鐵龍等。
流線型車身的大量生產是從德國的“大眾”開始的。1933年德國的獨裁者希特勒要求波爾舍(1875-1951)設計一種大眾化的汽車,波爾舍博士設計了一種類似甲殼蟲外形的汽車。波爾舍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甲殼蟲外形的長處,成為同類車中之王,甲殼蟲也成為該車的代名詞。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甲殼蟲型汽車直到1949年才真正大批量生產,並開始暢銷世界各地,同時以一種車型累計生產超過二千萬輛的記錄而著稱於世。
汽車發展史(五)
—船型汽車
美國福特公司經過幾年的努力,與1949年推出具有歷史意義的新型的福特V8型汽車。
這種車型改變了以往汽車造型的模式,使前翼子板和發動機罩,後翼子板和行李艙罩溶於一體,大燈和散熱器罩也形成一個平滑的面,車室位於車的中部,整個造型很象一隻小船,所以人們把這類車稱為“船型汽車”。
福特V8型汽車的成功,不僅僅在外形上有所“突破”,而且還首先把人體工程學應用在汽車的設計上。強調以人為主體的設計思想,也就是讓設計師置身於駕駛員及其乘員的位置,來設計便於操縱、乘坐舒服的汽車。
船型汽車不論從外形上還是從性能上來看都優於甲殼蟲型汽車。而且還解決了甲殼蟲型汽車對橫風不穩定的問題。這是因為船型車發動機前置,汽車重心相對前移,而且加大了行李艙,使風壓中心位於汽車重心之後的緣故,所以遇到橫風就不會搖頭擺尾。
從五十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不論是美國還是歐亞大陸,不管是大型車或者是中、小型車都採用了船型車身。從而使船型造型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一種車型。
汽車發展史(六)
—魚型汽車
船型汽車尾部過分向後伸出,形成階梯狀,在高速時會產生較強的空氣渦流。為了克服這一缺陷,人們把船型車的後窗玻璃逐漸傾斜,傾斜的極限即成為斜背式。由於斜背式汽車的背部象魚的脊背,所以這類車稱為“魚型汽車”。
魚型汽車和甲殼蟲型汽車光從背部來看很相似,但仔細觀察可以看出魚型汽車的背部和地面的角度比較小,尾部較長,圍繞車身的氣流也比較平順,渦流阻力也較小。另外魚型汽車基本上保留了船型汽車的長處,車室寬大,視野開闊,舒適性也好,另外魚型汽車還增大了行李艙的容積。
最初的魚型車是美國1952年生產的別克牌小客車。1964年美國的克萊斯勒•順風牌和1965年的福特•野馬牌都採用了魚型造型。自順風牌以後,世界各國逐漸生產魚型汽車。
魚型汽車存在的缺點:由於魚型車後窗玻璃傾斜太甚,面積增加兩倍,強度下降,產生結構上的缺陷。魚型車還有一個潛在的重大缺點,就是對橫風的不穩定性。魚型車發電機前置,車身重心相對前移,一般來講橫風的風壓中心和車身重心接近。但由於魚型車的造型關係在高速時會產生一種升力,使車輪附著力減小,從而抵擋不住橫風的吹襲,發生偏離的危險。
魚型車的這一缺點,人們想了許多方法加以克服,例如人們在魚型車的尾部安上一隻翹翹的“鴨尾”,以克服一部分揚力,這便是“魚型鴨尾”式車型。
汽車發展史(七)
—楔型汽車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魚型汽車的升力問題,人們設想了種種方案,最後終於找到了一種楔型。就是將車身整體向前下方傾斜,車身後部象刀切一樣平直,這種造型能有效地克服升力。1963年司蒂倍克•阿本提第一次設計了楔型小客車。
“阿本提”誕生於船型車的盛行時代,與通常的外形形成尖銳的對立,因此,未能起到引導車身外形向前發展的作用。直到1966年才被奧茲莫比爾•托羅納多所繼承。
楔型對於目前所考慮到的高速汽車,已接近於理想的造型。現在世界各大汽車生產國都已生產出帶有楔型效果的小客車,這些汽車的外形清爽利落、簡潔大方,具有現代氣息,給人以美的享受。
汽車發展史(八)
—未來汽車
汽車發展到魚型,關於空氣阻力的問題就已經基本解決了,楔型繼承了這一成果,並有效地克服了魚型車的升力問題,使汽車的行駛穩定性有了顯著的提高,楔型成為目前較為理想的車身造型。未來小客車的造型必然是在楔型車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例如,把前窗玻璃和發動機罩進一步前傾,尾部去掉階梯狀,成為真正的楔型。車窗玻璃和車身側面齊平,形成一個平面,後視鏡等將通過合理的造型,以取得最低的風阻力,或者由車內的電視螢幕來代替。總之,未來的小客車的造型將更為平滑、 流暢。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雪佛萊部研製的AERO2002型未來小客車已具備了這樣的特點。
為了使一車多用,人們設想了一種組合式汽車。這種車有一個車頭部分(主要裝有動力系統),既可獨立使用,也可以和不同的車箱連接,成為小貨車、旅遊車、冷藏車以及賽車等,根據需要隨時更換。
在未來的汽車世界裏還會出現幾種特殊的汽車客運系統,一種是“空中公共汽車”車輛,它具有陸空兩用的優點,既可以和普通公共汽車一樣在陸上行駛,也可以開進特殊的飛機上,作空中旅行,減少了乘客上下飛機的麻煩。
還有一種是無人駕駛的自動小客車,它的大小和現在的小客車相近,有四個或六個座位,所不同的是這種小客車只有兩個輪子,左側是一隻懸臂,與車輛左上方的軌道相接,軌道除起著向導外,還擔負著傳遞自動信號、輸送電力的作用。
電腦被廣泛地運用在汽車上,將是未來汽車的重要標誌。將來的汽車裝上電腦指揮系統。可以把駕駛員的意志和外界行駛條件結合起來轉化成電信號,然後集中輸送到微處理器,經過分析計算後,向車輛的各個部分發出指令。使汽車更為安全可靠。甚至可以出現無人駕駛的“智慧”汽車。
將來還會出現更多造型奇特、性能卓越的汽車。例如,履帶式氣墊車,用充氣的橡膠履帶來代替汽車的輪子,可以在泥濘道路或沼澤地自由行走。無輪步行式汽車,是仿照動物行走的特徵製造的,裝有四條腿,下坑洼、涉泥濘都非常靈活。還有水陸空三用汽車、飛碟汽車、潛艇式汽車等等。
總之未來汽車比我們現在想像要豐富得多。
—最早的汽車
1770年法國人尼古拉斯古諾
汽車誕生之前,馬車就是人類最好的陸上交通工具。1770年法國人尼古拉斯古諾(1725--1804)將蒸汽機裝在板車上,製造出第一輛蒸汽板車,這是世界上第一輛利用機器為動力的車輛。
古諾的蒸汽車的主要技術資料:
車長:7.32米 車高:22米
蒸汽泡直徑:1.34米
前輪直徑:1.28米 後輪直徑:1.5米
牽引能力:4-5噸
時速:3.5-3.9公里
連續行走時間:12-15分鐘
第一輛蒸汽板車
1770年瑞士軍官普蘭捷爾
1769年,瑞士軍官普蘭捷爾也造出了一輛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可自由行駛的板車,於是有人將普蘭捷爾也認定為汽車的始祖之一。
1860年法國人艾蒂安•勒努瓦
1860年,法國人艾蒂安•勒努瓦發明瞭一種內部燃燒的汽油發動機。
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賓士
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賓士(1844-1929)在曼海姆製造成一輛裝有0.85馬力汽油機的三輪車。德國另一為工程師戈特利布•戴姆勒(1834-1900)也同時造出了一輛用1.1馬力汽油發動機作動力的四輪汽車,這便是現代意義上的汽車。他們倆被公認為以內燃機為動力的現代汽車的發明者。1886年1月29日也被公認為汽車的誕生日。
汽車發展史(二)
—馬車型汽車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上相繼出現了一批汽車製造公司,初戴姆勒和賓士各自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車公司外,還有美國的福特公司、英國的羅爾斯羅伊公司、法國的標致和雪鐵龍公司、義大利的菲亞特公司等。當時的汽車外形基本上沿用了馬車的造型。因此,當時人們把汽車稱為無馬的“馬車”。
1890年,德國賓士公司生產的維洛牌車首先開始採用橡膠充氣輪胎。維洛牌(VELO)小客車(1894年)是賓士公司初期著名的小客車。
1889年,法國的標致研製成功齒輪變速器、差速器,並在1891年首先採用前置發動機後輪驅動。
1891年摩擦片式離合器也在法國開發成功。
1890年法國的雷諾1號車,採用密閉箱式變速器、萬向節傳動軸和傘齒輪主減速器。1902年法國的狄第安採用了流傳至今的狄第安後橋半獨立懸架。由於法國人的不斷改進,使早期汽車的性能大大提高。其次德國在1893年發明瞭化油器,1896年英國首先採用石棉制動片和方向盤等,也為汽車的改進作出了貢獻。
美國農民出身的亨利•福特(1863-1947),在1896年造出第一輛福特車。1908年,福特公司開始生產一種“T”型汽車,以其結構緊湊、堅固耐用、容易駕駛、價格低廉而受到歡迎,並以產量之高而著稱於世。福特還首先採用“流水作業法”,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並為今天的汽車生產所繼承。
汽車發展史(三)
—箱型汽車
馬車型汽車很難抵擋風雨的侵襲,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在1915年生產出一種新型的福特T型車,這種車的車室部分很象一隻大箱子,並裝有門和窗,人們把這類車稱為“箱型汽車”。
早期的箱型汽車以美國的福特T型車最為著名,年產量達到30萬輛,佔美國汽車總產量的70%-80%。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雪佛萊部看準用戶多樣化的要求,於1928年製造出在散熱器罩、發動機通風口和輪罩上增加豪華裝飾的汽車,從而博得了用戶的歡迎。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車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想使汽車跑得快,有兩條主要途徑,一是增大功率,二是減小空氣阻力。因此人們開始降低車的高度減小空氣阻力。隨著車頂高度的降低,前窗不斷變窄,影響前方的視野,乘員感到十分憋悶。後來放棄了降低高度提高速度的方法,轉而通過提高功率的方法來克服空氣阻力。這樣一來,發動機由單缸變成四缸、六缸、八缸,而且汽缸是一列排開的,因而發動機罩也隨之變長。典型的例子就是義大利1931年生產的阿爾法•羅密歐牌汽車的外形。
作為高速車來講,箱型汽車是不夠理想的,因為它的阻力大,大大妨礙了汽車前進的速度。所以人們又開始研究一種新的車型--流線型。
汽車發展史(四)
—甲殼蟲型汽車
1934年美國的克萊斯勒公司生產的氣流牌小客車,首先採用了流線型的車身外形。1936年福特公司在“氣流”的基礎上,加以精練,並吸收商品學要素,研製成功林肯•和風牌流線型小客車。此車散熱器罩很精練,並具有動感,俯視整個車身呈紡錘形,很有特色。受其影響,以後出現的流線型汽車有:1937 年的福特V8型、1937年的菲亞特和1955年的雪鐵龍等。
流線型車身的大量生產是從德國的“大眾”開始的。1933年德國的獨裁者希特勒要求波爾舍(1875-1951)設計一種大眾化的汽車,波爾舍博士設計了一種類似甲殼蟲外形的汽車。波爾舍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甲殼蟲外形的長處,成為同類車中之王,甲殼蟲也成為該車的代名詞。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甲殼蟲型汽車直到1949年才真正大批量生產,並開始暢銷世界各地,同時以一種車型累計生產超過二千萬輛的記錄而著稱於世。
汽車發展史(五)
—船型汽車
美國福特公司經過幾年的努力,與1949年推出具有歷史意義的新型的福特V8型汽車。
這種車型改變了以往汽車造型的模式,使前翼子板和發動機罩,後翼子板和行李艙罩溶於一體,大燈和散熱器罩也形成一個平滑的面,車室位於車的中部,整個造型很象一隻小船,所以人們把這類車稱為“船型汽車”。
福特V8型汽車的成功,不僅僅在外形上有所“突破”,而且還首先把人體工程學應用在汽車的設計上。強調以人為主體的設計思想,也就是讓設計師置身於駕駛員及其乘員的位置,來設計便於操縱、乘坐舒服的汽車。
船型汽車不論從外形上還是從性能上來看都優於甲殼蟲型汽車。而且還解決了甲殼蟲型汽車對橫風不穩定的問題。這是因為船型車發動機前置,汽車重心相對前移,而且加大了行李艙,使風壓中心位於汽車重心之後的緣故,所以遇到橫風就不會搖頭擺尾。
從五十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不論是美國還是歐亞大陸,不管是大型車或者是中、小型車都採用了船型車身。從而使船型造型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一種車型。
汽車發展史(六)
—魚型汽車
船型汽車尾部過分向後伸出,形成階梯狀,在高速時會產生較強的空氣渦流。為了克服這一缺陷,人們把船型車的後窗玻璃逐漸傾斜,傾斜的極限即成為斜背式。由於斜背式汽車的背部象魚的脊背,所以這類車稱為“魚型汽車”。
魚型汽車和甲殼蟲型汽車光從背部來看很相似,但仔細觀察可以看出魚型汽車的背部和地面的角度比較小,尾部較長,圍繞車身的氣流也比較平順,渦流阻力也較小。另外魚型汽車基本上保留了船型汽車的長處,車室寬大,視野開闊,舒適性也好,另外魚型汽車還增大了行李艙的容積。
最初的魚型車是美國1952年生產的別克牌小客車。1964年美國的克萊斯勒•順風牌和1965年的福特•野馬牌都採用了魚型造型。自順風牌以後,世界各國逐漸生產魚型汽車。
魚型汽車存在的缺點:由於魚型車後窗玻璃傾斜太甚,面積增加兩倍,強度下降,產生結構上的缺陷。魚型車還有一個潛在的重大缺點,就是對橫風的不穩定性。魚型車發電機前置,車身重心相對前移,一般來講橫風的風壓中心和車身重心接近。但由於魚型車的造型關係在高速時會產生一種升力,使車輪附著力減小,從而抵擋不住橫風的吹襲,發生偏離的危險。
魚型車的這一缺點,人們想了許多方法加以克服,例如人們在魚型車的尾部安上一隻翹翹的“鴨尾”,以克服一部分揚力,這便是“魚型鴨尾”式車型。
汽車發展史(七)
—楔型汽車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魚型汽車的升力問題,人們設想了種種方案,最後終於找到了一種楔型。就是將車身整體向前下方傾斜,車身後部象刀切一樣平直,這種造型能有效地克服升力。1963年司蒂倍克•阿本提第一次設計了楔型小客車。
“阿本提”誕生於船型車的盛行時代,與通常的外形形成尖銳的對立,因此,未能起到引導車身外形向前發展的作用。直到1966年才被奧茲莫比爾•托羅納多所繼承。
楔型對於目前所考慮到的高速汽車,已接近於理想的造型。現在世界各大汽車生產國都已生產出帶有楔型效果的小客車,這些汽車的外形清爽利落、簡潔大方,具有現代氣息,給人以美的享受。
汽車發展史(八)
—未來汽車
汽車發展到魚型,關於空氣阻力的問題就已經基本解決了,楔型繼承了這一成果,並有效地克服了魚型車的升力問題,使汽車的行駛穩定性有了顯著的提高,楔型成為目前較為理想的車身造型。未來小客車的造型必然是在楔型車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例如,把前窗玻璃和發動機罩進一步前傾,尾部去掉階梯狀,成為真正的楔型。車窗玻璃和車身側面齊平,形成一個平面,後視鏡等將通過合理的造型,以取得最低的風阻力,或者由車內的電視螢幕來代替。總之,未來的小客車的造型將更為平滑、 流暢。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雪佛萊部研製的AERO2002型未來小客車已具備了這樣的特點。
為了使一車多用,人們設想了一種組合式汽車。這種車有一個車頭部分(主要裝有動力系統),既可獨立使用,也可以和不同的車箱連接,成為小貨車、旅遊車、冷藏車以及賽車等,根據需要隨時更換。
在未來的汽車世界裏還會出現幾種特殊的汽車客運系統,一種是“空中公共汽車”車輛,它具有陸空兩用的優點,既可以和普通公共汽車一樣在陸上行駛,也可以開進特殊的飛機上,作空中旅行,減少了乘客上下飛機的麻煩。
還有一種是無人駕駛的自動小客車,它的大小和現在的小客車相近,有四個或六個座位,所不同的是這種小客車只有兩個輪子,左側是一隻懸臂,與車輛左上方的軌道相接,軌道除起著向導外,還擔負著傳遞自動信號、輸送電力的作用。
電腦被廣泛地運用在汽車上,將是未來汽車的重要標誌。將來的汽車裝上電腦指揮系統。可以把駕駛員的意志和外界行駛條件結合起來轉化成電信號,然後集中輸送到微處理器,經過分析計算後,向車輛的各個部分發出指令。使汽車更為安全可靠。甚至可以出現無人駕駛的“智慧”汽車。
將來還會出現更多造型奇特、性能卓越的汽車。例如,履帶式氣墊車,用充氣的橡膠履帶來代替汽車的輪子,可以在泥濘道路或沼澤地自由行走。無輪步行式汽車,是仿照動物行走的特徵製造的,裝有四條腿,下坑洼、涉泥濘都非常靈活。還有水陸空三用汽車、飛碟汽車、潛艇式汽車等等。
總之未來汽車比我們現在想像要豐富得多。
嘿嘿~”汽車”
回顧汽車發展之歷史,早在西元1886 年,由德國開始,當時的「汽車」如圖所示,構造非常簡單,僅利用引擎狻動輪子,具有代步的基本功能而已,根本談不上安全、舒適之訴求,因此所需零組件少,且當時多為訂貨生產,零組件也沒有標準化,故沒有大規模的生產工廠,大部份的組件亦由裝配工廠自製,沒有專業的零組件製造廠。
百年前的汽車
約十年後,英國也開始發展汽車,到 1900年初葉美國才開始汽車的生產製造,初期由於市場需求小,產量少,仍停留在手工裝配之訂貨少量百年前的汽車生產狀態。直到 1910 年左右,Henry Leland 把汽車零件標準化,使很多不同車型的零件可以互換,Henry Ford 發明裝配線生產力式,不再是傳統的工作站生產方式,改為用輸送帶 ( Conveyor ) 移動性一貫作業方式,汽車工業開始邁入「大量生產」的新紀元。在標準化作業方式之下,品質、性能、安全、舒適大幅提高,相對地,汽車製造成本大幅降低。
鄰近的日本,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於 1933年成立,揭開日本汽車工業之序幕,發展至今已有55年歷史,雖較歐美先進國家起步晚了半個世紀之久,但當今汽車工業的鰲首,自1980年代以來,以總生產量而言,囗本已超越美國,成為汽車生產的王國。
民國46年裕隆生產之首批吉普車自台北至高雄長途路試之盛況。
我國自民國四十二年成立第一家汽車製造公司迄今,有35年的歷史,汽車製造廠家由一家擴增至目前的八家,產量由每年 188輛增至76年約二十四萬輛。由於原材料缺乏,市場狹小,生產規模小,技術受之於人之限制,比起日本年產一千三百多萬輛,美國約一千二百萬,起步比我國晚的韓國,年產量亦高達百餘萬輛來說,真可謂小巫見大巫了。
縱觀我國汽車工業發展三十五年來之簡史 : 民國四十年代,在毫無基礎工業的情況下,技術、人才、資金均感短絀,汽車工業創始人一嚴慶齡先生以「發動機報國,為中華民國裝上自己的輪子」的偉大情操,毅然投下巨資成立第一家汽車製造公司「裕隆汽車公司」,民國42年成立,45年5 月試製吉甫車成功,同年雙十國慶完成環島長途試車壯舉,千國歡騰(見附圖 ) 。47年間與日產公司簽訂技術合作合約。48年生產大客車及大卡車,49年開始生產青島小客車,開啟我國製造轎車之先河。至民國56年,政府核准人和汽車 ( 福特六和之前身 ) 及三富工業公司設廠,繼之於58年核准中華汽車設廠,63年核准三陽工業生產汽車,64年核准羽田設廠生產汽車,67年政府積極鼓勵成立三十萬輛大規模小汽車廠,並於71年選擇日本豐田為該計劃合夥人,後因合作合資計劃諸多條件不符雙方共同利益而於73年正式終止此一計劃。
集合國人智慧與理想,運用尖端電腦輔助設計系統,開發成功自由中國第一部車-飛羚101。
民國70年裕隆公司在國人殷切期望汽車工業能獨立自主,技術生根之下,投資20餘億元台幣,成立工程中心,開始進行國人自行設計研究發展工作。75年7 月完成飛羚101之開發,並於同年10月25日正式推出上市,為我國汽車工業開創新的一頁。並於76年 11 月參加東京國際汽車大展,成為亞洲除日本外第一個擁有自己車種參展的國家,替國家爭取莫大的榮譽。
就技術合作或合資對象而言,目前我國汽車製造廠除三富、羽田另有與法國雷諾、標緻汽車廠技術合作之外,各廠均與日本廠商有技術合作或資本合資之狀況,受日本汽車廠之影響頗深,這也是技術未能突破之主因之一。詳見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現況表。
我國汽車工業之發展與政府對汽車工業之政策息息相關,從表 「我國汽車工業重要措施表」、「我國汽車進囗措施表」、圖1—1我國汽車關稅稅率演變圖」即可窺出端倪,它在我國汽車工業發展史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汽車及零組件之關稅稅率,對汽車工業發展影響深遠,由於我國市場狹小,又缺乏主要之原材料,生產量無法大幅成長,以致生產成本偏高,很難與外國廠商競爭,故整車進口關稅一直偏高,維持在 65%-75%之間,唯近兩年來,政府為刺激國內製造業者之進步,關稅稅率降幅較大,尤其是民國 77年,降幅高達 12.5% ,為歷年所罕見,故進囗車呈大幅成長,使國內汽車市場之競爭日益激烈。
零件方面,隨著中心工廠之發展及政府逐年提高自製率,至77年底維持70%,故零組件製造廠家數,亦逐年增加, 目前約有 1000家左右,參與「汽車零件製造委員會」的會員工廠共有362家。依專業技術分為七個小組,就其資本額、從業人員數、工廠家數統計如下表,資本總額高達新台幣416億餘元,從業人員達7萬6千餘人,如果將其外圍工廠(供應商 ) 再予計入,總人數達 12餘萬人,故對我國就業人口而言,實占相當重要的比例。
我國汽車工業之發展歷程備極艱辛,變化頗大,茲將各關鍵性要點彙總表列如下,以供參考。
參考資料
網路
2007-05-30 19:28:21 補充
汽車發展史(一)
—最早的汽車
1770年法國人尼古拉斯古諾
汽車誕生之前,馬車就是人類最好的陸上交通工具。1770年法國人尼古拉斯古諾(1725--1804)將蒸汽機裝在板車上,製造出第一輛蒸汽板車,這是世界上第一輛利用機器為動力的車輛。
古諾的蒸汽車的主要技術資料:
車長:7.32米 車高:22米
蒸汽泡直徑:1.34米
前輪直徑:1.28米 後輪直徑:1.5米
牽引能力:4-5噸
時速:3.5-3.9公里
連續行走時間:12-15分鐘
參考資料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202.84.17.73/21ce/100xl/life/car100/fzs-01.htm
2007-05-30 19:29:57 補充
第一輛蒸汽板車
1770年瑞士軍官普蘭捷爾
1769年,瑞士軍官普蘭捷爾也造出了一輛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可自由行駛的板車,於是有人將普蘭捷爾也認定為汽車的始祖之一。
1860年法國人艾蒂安•勒努瓦
1860年,法國人艾蒂安•勒努瓦發明瞭一種內部燃燒的汽油發動機。
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賓士
2007-05-30 19:30:18 補充
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賓士(1844-1929)在曼海姆製造成一輛裝有0.85馬力汽油機的三輪車。德國另一為工程師戈特利布•戴姆勒(1834-1900)也同時造出了一輛用1.1馬力汽油發動機作動力的四輪汽車,這便是現代意義上的汽車。他們倆被公認為以內燃機為動力的現代汽車的發明者。1886年1月29日也被公認為汽車的誕生日。
2007-05-30 19:31:01 補充
汽車發展史(二)
—馬車型汽車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上相繼出現了一批汽車製造公司,初戴姆勒和賓士各自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車公司外,還有美國的福特公司、英國的羅爾斯羅伊公司、法國的標致和雪鐵龍公司、義大利的菲亞特公司等。當時的汽車外形基本上沿用了馬車的造型。因此,當時人們把汽車稱為無馬的“馬車”。
1890年,德國賓士公司生產的維洛牌車首先開始採用橡膠充氣輪胎。維洛牌(VELO)小客車(1894年)是賓士公司初期著名的小客車。
1889年,法國的標致研製成功齒輪變速器、差速器,並在1891年首先採用前置發動機後輪驅動。
1891年摩擦片式離合器也在法國開發成功。
2007-05-30 19:31:02 補充
汽車發展史(二)
—馬車型汽車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上相繼出現了一批汽車製造公司,初戴姆勒和賓士各自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車公司外,還有美國的福特公司、英國的羅爾斯羅伊公司、法國的標致和雪鐵龍公司、義大利的菲亞特公司等。當時的汽車外形基本上沿用了馬車的造型。因此,當時人們把汽車稱為無馬的“馬車”。
1890年,德國賓士公司生產的維洛牌車首先開始採用橡膠充氣輪胎。維洛牌(VELO)小客車(1894年)是賓士公司初期著名的小客車。
1889年,法國的標致研製成功齒輪變速器、差速器,並在1891年首先採用前置發動機後輪驅動。
1891年摩擦片式離合器也在法國開發成功。
2007-05-30 19:31:20 補充
1890年法國的雷諾1號車,採用密閉箱式變速器、萬向節傳動軸和傘齒輪主減速器。1902年法國的狄第安採用了流傳至今的狄第安後橋半獨立懸架。由於法國人的不斷改進,使早期汽車的性能大大提高。其次德國在1893年發明瞭化油器,1896年英國首先採用石棉制動片和方向盤等,也為汽車的改進作出了貢獻。
美國農民出身的亨利•福特(1863-1947),在1896年造出第一輛福特車。1908年,福特公司開始生產一種“T”型汽車,以其結構緊湊、堅固耐用、容易駕駛、價格低廉而受到歡迎,並以產量之高而著稱於世。福特還首先採用“流水作業法”,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並為今天的汽車生產所繼承。
2007-05-30 19:31:48 補充
汽車發展史(三)
—箱型汽車
馬車型汽車很難抵擋風雨的侵襲,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在1915年生產出一種新型的福特T型車,這種車的車室部分很象一隻大箱子,並裝有門和窗,人們把這類車稱為“箱型汽車”。
早期的箱型汽車以美國的福特T型車最為著名,年產量達到30萬輛,佔美國汽車總產量的70%-80%。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雪佛萊部看準用戶多樣化的要求,於1928年製造出在散熱器罩、發動機通風口和輪罩上增加豪華裝飾的汽車,從而博得了用戶的歡迎。
2007-05-30 19:32:06 補充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車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想使汽車跑得快,有兩條主要途徑,一是增大功率,二是減小空氣阻力。因此人們開始降低車的高度減小空氣阻力。隨著車頂高度的降低,前窗不斷變窄,影響前方的視野,乘員感到十分憋悶。後來放棄了降低高度提高速度的方法,轉而通過提高功率的方法來克服空氣阻力。這樣一來,發動機由單缸變成四缸、六缸、八缸,而且汽缸是一列排開的,因而發動機罩也隨之變長。典型的例子就是義大利1931年生產的阿爾法•羅密歐牌汽車的外形。
作為高速車來講,箱型汽車是不夠理想的,因為它的阻力大,大大妨礙了汽車前進的速度。所以人們又開始研究一種新的車型--流線型。
2007-05-30 19:33:08 補充
汽車發展史(四)
—甲殼蟲型汽車
1934年美國的克萊斯勒公司生產的氣流牌小客車,首先採用了流線型的車身外形。1936年福特公司在“氣流”的基礎上,加以精練,並吸收商品學要素,研製成功林肯•和風牌流線型小客車。此車散熱器罩很精練,並具有動感,俯視整個車身呈紡錘形,很有特色。受其影響,以後出現的流線型汽車有:1937 年的福特V8型、1937年的菲亞特和1955年的雪鐵龍等。
2007-05-30 19:33:24 補充
流線型車身的大量生產是從德國的“大眾”開始的。1933年德國的獨裁者希特勒要求波爾舍(1875-1951)設計一種大眾化的汽車,波爾舍博士設計了一種類似甲殼蟲外形的汽車。波爾舍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甲殼蟲外形的長處,成為同類車中之王,甲殼蟲也成為該車的代名詞。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甲殼蟲型汽車直到1949年才真正大批量生產,並開始暢銷世界各地,同時以一種車型累計生產超過二千萬輛的記錄而著稱於世。
2007-05-30 19:33:42 補充
汽車發展史(五)
—船型汽車
美國福特公司經過幾年的努力,與1949年推出具有歷史意義的新型的福特V8型汽車。
這種車型改變了以往汽車造型的模式,使前翼子板和發動機罩,後翼子板和行李艙罩溶於一體,大燈和散熱器罩也形成一個平滑的面,車室位於車的中部,整個造型很象一隻小船,所以人們把這類車稱為“船型汽車”。
福特V8型汽車的成功,不僅僅在外形上有所“突破”,而且還首先把人體工程學應用在汽車的設計上。強調以人為主體的設計思想,也就是讓設計師置身於駕駛員及其乘員的位置,來設計便於操縱、乘坐舒服的汽車。
2007-05-30 19:33:57 補充
船型汽車不論從外形上還是從性能上來看都優於甲殼蟲型汽車。而且還解決了甲殼蟲型汽車對橫風不穩定的問題。這是因為船型車發動機前置,汽車重心相對前移,而且加大了行李艙,使風壓中心位於汽車重心之後的緣故,所以遇到橫風就不會搖頭擺尾。
從五十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不論是美國還是歐亞大陸,不管是大型車或者是中、小型車都採用了船型車身。從而使船型造型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一種車型。
2007-05-30 19:34:13 補充
汽車發展史(六)
—魚型汽車
船型汽車尾部過分向後伸出,形成階梯狀,在高速時會產生較強的空氣渦流。為了克服這一缺陷,人們把船型車的後窗玻璃逐漸傾斜,傾斜的極限即成為斜背式。由於斜背式汽車的背部象魚的脊背,所以這類車稱為“魚型汽車”。
魚型汽車和甲殼蟲型汽車光從背部來看很相似,但仔細觀察可以看出魚型汽車的背部和地面的角度比較小,尾部較長,圍繞車身的氣流也比較平順,渦流阻力也較小。另外魚型汽車基本上保留了船型汽車的長處,車室寬大,視野開闊,舒適性也好,另外魚型汽車還增大了行李艙的容積。
2007-05-30 19:34:44 補充
最初的魚型車是美國1952年生產的別克牌小客車。1964年美國的克萊斯勒•順風牌和1965年的福特•野馬牌都採用了魚型造型。自順風牌以後,世界各國逐漸生產魚型汽車。
魚型汽車存在的缺點:由於魚型車後窗玻璃傾斜太甚,面積增加兩倍,強度下降,產生結構上的缺陷。魚型車還有一個潛在的重大缺點,就是對橫風的不穩定性。魚型車發電機前置,車身重心相對前移,一般來講橫風的風壓中心和車身重心接近。但由於魚型車的造型關係在高速時會產生一種升力,使車輪附著力減小,從而抵擋不住橫風的吹襲,發生偏離的危險。
2007-05-30 19:34:57 補充
魚型車的這一缺點,人們想了許多方法加以克服,例如人們在魚型車的尾部安上一隻翹翹的“鴨尾”,以克服一部分揚力,這便是“魚型鴨尾”式車型。
2007-05-30 19:35:16 補充
汽車發展史(七)
—楔型汽車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魚型汽車的升力問題,人們設想了種種方案,最後終於找到了一種楔型。就是將車身整體向前下方傾斜,車身後部象刀切一樣平直,這種造型能有效地克服升力。1963年司蒂倍克•阿本提第一次設計了楔型小客車。
“阿本提”誕生於船型車的盛行時代,與通常的外形形成尖銳的對立,因此,未能起到引導車身外形向前發展的作用。直到1966年才被奧茲莫比爾•托羅納多所繼承。
楔型對於目前所考慮到的高速汽車,已接近於理想的造型。現在世界各大汽車生產國都已生產出帶有楔型效果的小客車,這些汽車的外形清爽利落、簡潔大方,具有現代氣息,給人以美的享受。
2007-05-30 19:35:48 補充
汽車發展史(八)
—未來汽車
汽車發展到魚型,關於空氣阻力的問題就已經基本解決了,楔型繼承了這一成果,並有效地克服了魚型車的升力問題,使汽車的行駛穩定性有了顯著的提高,楔型成為目前較為理想的車身造型。未來小客車的造型必然是在楔型車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例如,把前窗玻璃和發動機罩進一步前傾,尾部去掉階梯狀,成為真正的楔型。車窗玻璃和車身側面齊平,形成一個平面,後視鏡等將通過合理的造型,以取得最低的風阻力,或者由車內的電視螢幕來代替。總之,未來的小客車的造型將更為平滑、 流暢。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雪佛萊部研製的AERO2002型未來小客車已具備了這樣的特點。
2007-05-30 19:36:03 補充
為了使一車多用,人們設想了一種組合式汽車。這種車有一個車頭部分(主要裝有動力系統),既可獨立使用,也可以和不同的車箱連接,成為小貨車、旅遊車、冷藏車以及賽車等,根據需要隨時更換。
在未來的汽車世界裏還會出現幾種特殊的汽車客運系統,一種是“空中公共汽車”車輛,它具有陸空兩用的優點,既可以和普通公共汽車一樣在陸上行駛,也可以開進特殊的飛機上,作空中旅行,減少了乘客上下飛機的麻煩。
2007-05-30 19:36:31 補充
還有一種是無人駕駛的自動小客車,它的大小和現在的小客車相近,有四個或六個座位,所不同的是這種小客車只有兩個輪子,左側是一隻懸臂,與車輛左上方的軌道相接,軌道除起著向導外,還擔負著傳遞自動信號、輸送電力的作用。
電腦被廣泛地運用在汽車上,將是未來汽車的重要標誌。將來的汽車裝上電腦指揮系統。可以把駕駛員的意志和外界行駛條件結合起來轉化成電信號,然後集中輸送到微處理器,經過分析計算後,向車輛的各個部分發出指令。使汽車更為安全可靠。甚至可以出現無人駕駛的“智慧”汽車。
2007-05-30 19:36:40 補充
將來還會出現更多造型奇特、性能卓越的汽車。例如,履帶式氣墊車,用充氣的橡膠履帶來代替汽車的輪子,可以在泥濘道路或沼澤地自由行走。無輪步行式汽車,是仿照動物行走的特徵製造的,裝有四條腿,下坑洼、涉泥濘都非常靈活。還有水陸空三用汽車、飛碟汽車、潛艇式汽車等等。
總之未來汽車比我們現在想像要豐富得多。
百年前的汽車
約十年後,英國也開始發展汽車,到 1900年初葉美國才開始汽車的生產製造,初期由於市場需求小,產量少,仍停留在手工裝配之訂貨少量百年前的汽車生產狀態。直到 1910 年左右,Henry Leland 把汽車零件標準化,使很多不同車型的零件可以互換,Henry Ford 發明裝配線生產力式,不再是傳統的工作站生產方式,改為用輸送帶 ( Conveyor ) 移動性一貫作業方式,汽車工業開始邁入「大量生產」的新紀元。在標準化作業方式之下,品質、性能、安全、舒適大幅提高,相對地,汽車製造成本大幅降低。
鄰近的日本,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於 1933年成立,揭開日本汽車工業之序幕,發展至今已有55年歷史,雖較歐美先進國家起步晚了半個世紀之久,但當今汽車工業的鰲首,自1980年代以來,以總生產量而言,囗本已超越美國,成為汽車生產的王國。
民國46年裕隆生產之首批吉普車自台北至高雄長途路試之盛況。
我國自民國四十二年成立第一家汽車製造公司迄今,有35年的歷史,汽車製造廠家由一家擴增至目前的八家,產量由每年 188輛增至76年約二十四萬輛。由於原材料缺乏,市場狹小,生產規模小,技術受之於人之限制,比起日本年產一千三百多萬輛,美國約一千二百萬,起步比我國晚的韓國,年產量亦高達百餘萬輛來說,真可謂小巫見大巫了。
縱觀我國汽車工業發展三十五年來之簡史 : 民國四十年代,在毫無基礎工業的情況下,技術、人才、資金均感短絀,汽車工業創始人一嚴慶齡先生以「發動機報國,為中華民國裝上自己的輪子」的偉大情操,毅然投下巨資成立第一家汽車製造公司「裕隆汽車公司」,民國42年成立,45年5 月試製吉甫車成功,同年雙十國慶完成環島長途試車壯舉,千國歡騰(見附圖 ) 。47年間與日產公司簽訂技術合作合約。48年生產大客車及大卡車,49年開始生產青島小客車,開啟我國製造轎車之先河。至民國56年,政府核准人和汽車 ( 福特六和之前身 ) 及三富工業公司設廠,繼之於58年核准中華汽車設廠,63年核准三陽工業生產汽車,64年核准羽田設廠生產汽車,67年政府積極鼓勵成立三十萬輛大規模小汽車廠,並於71年選擇日本豐田為該計劃合夥人,後因合作合資計劃諸多條件不符雙方共同利益而於73年正式終止此一計劃。
集合國人智慧與理想,運用尖端電腦輔助設計系統,開發成功自由中國第一部車-飛羚101。
民國70年裕隆公司在國人殷切期望汽車工業能獨立自主,技術生根之下,投資20餘億元台幣,成立工程中心,開始進行國人自行設計研究發展工作。75年7 月完成飛羚101之開發,並於同年10月25日正式推出上市,為我國汽車工業開創新的一頁。並於76年 11 月參加東京國際汽車大展,成為亞洲除日本外第一個擁有自己車種參展的國家,替國家爭取莫大的榮譽。
就技術合作或合資對象而言,目前我國汽車製造廠除三富、羽田另有與法國雷諾、標緻汽車廠技術合作之外,各廠均與日本廠商有技術合作或資本合資之狀況,受日本汽車廠之影響頗深,這也是技術未能突破之主因之一。詳見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現況表。
我國汽車工業之發展與政府對汽車工業之政策息息相關,從表 「我國汽車工業重要措施表」、「我國汽車進囗措施表」、圖1—1我國汽車關稅稅率演變圖」即可窺出端倪,它在我國汽車工業發展史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汽車及零組件之關稅稅率,對汽車工業發展影響深遠,由於我國市場狹小,又缺乏主要之原材料,生產量無法大幅成長,以致生產成本偏高,很難與外國廠商競爭,故整車進口關稅一直偏高,維持在 65%-75%之間,唯近兩年來,政府為刺激國內製造業者之進步,關稅稅率降幅較大,尤其是民國 77年,降幅高達 12.5% ,為歷年所罕見,故進囗車呈大幅成長,使國內汽車市場之競爭日益激烈。
零件方面,隨著中心工廠之發展及政府逐年提高自製率,至77年底維持70%,故零組件製造廠家數,亦逐年增加, 目前約有 1000家左右,參與「汽車零件製造委員會」的會員工廠共有362家。依專業技術分為七個小組,就其資本額、從業人員數、工廠家數統計如下表,資本總額高達新台幣416億餘元,從業人員達7萬6千餘人,如果將其外圍工廠(供應商 ) 再予計入,總人數達 12餘萬人,故對我國就業人口而言,實占相當重要的比例。
我國汽車工業之發展歷程備極艱辛,變化頗大,茲將各關鍵性要點彙總表列如下,以供參考。
參考資料
網路
2007-05-30 19:28:21 補充
汽車發展史(一)
—最早的汽車
1770年法國人尼古拉斯古諾
汽車誕生之前,馬車就是人類最好的陸上交通工具。1770年法國人尼古拉斯古諾(1725--1804)將蒸汽機裝在板車上,製造出第一輛蒸汽板車,這是世界上第一輛利用機器為動力的車輛。
古諾的蒸汽車的主要技術資料:
車長:7.32米 車高:22米
蒸汽泡直徑:1.34米
前輪直徑:1.28米 後輪直徑:1.5米
牽引能力:4-5噸
時速:3.5-3.9公里
連續行走時間:12-15分鐘
參考資料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202.84.17.73/21ce/100xl/life/car100/fzs-01.htm
2007-05-30 19:29:57 補充
第一輛蒸汽板車
1770年瑞士軍官普蘭捷爾
1769年,瑞士軍官普蘭捷爾也造出了一輛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可自由行駛的板車,於是有人將普蘭捷爾也認定為汽車的始祖之一。
1860年法國人艾蒂安•勒努瓦
1860年,法國人艾蒂安•勒努瓦發明瞭一種內部燃燒的汽油發動機。
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賓士
2007-05-30 19:30:18 補充
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賓士(1844-1929)在曼海姆製造成一輛裝有0.85馬力汽油機的三輪車。德國另一為工程師戈特利布•戴姆勒(1834-1900)也同時造出了一輛用1.1馬力汽油發動機作動力的四輪汽車,這便是現代意義上的汽車。他們倆被公認為以內燃機為動力的現代汽車的發明者。1886年1月29日也被公認為汽車的誕生日。
2007-05-30 19:31:01 補充
汽車發展史(二)
—馬車型汽車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上相繼出現了一批汽車製造公司,初戴姆勒和賓士各自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車公司外,還有美國的福特公司、英國的羅爾斯羅伊公司、法國的標致和雪鐵龍公司、義大利的菲亞特公司等。當時的汽車外形基本上沿用了馬車的造型。因此,當時人們把汽車稱為無馬的“馬車”。
1890年,德國賓士公司生產的維洛牌車首先開始採用橡膠充氣輪胎。維洛牌(VELO)小客車(1894年)是賓士公司初期著名的小客車。
1889年,法國的標致研製成功齒輪變速器、差速器,並在1891年首先採用前置發動機後輪驅動。
1891年摩擦片式離合器也在法國開發成功。
2007-05-30 19:31:02 補充
汽車發展史(二)
—馬車型汽車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上相繼出現了一批汽車製造公司,初戴姆勒和賓士各自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車公司外,還有美國的福特公司、英國的羅爾斯羅伊公司、法國的標致和雪鐵龍公司、義大利的菲亞特公司等。當時的汽車外形基本上沿用了馬車的造型。因此,當時人們把汽車稱為無馬的“馬車”。
1890年,德國賓士公司生產的維洛牌車首先開始採用橡膠充氣輪胎。維洛牌(VELO)小客車(1894年)是賓士公司初期著名的小客車。
1889年,法國的標致研製成功齒輪變速器、差速器,並在1891年首先採用前置發動機後輪驅動。
1891年摩擦片式離合器也在法國開發成功。
2007-05-30 19:31:20 補充
1890年法國的雷諾1號車,採用密閉箱式變速器、萬向節傳動軸和傘齒輪主減速器。1902年法國的狄第安採用了流傳至今的狄第安後橋半獨立懸架。由於法國人的不斷改進,使早期汽車的性能大大提高。其次德國在1893年發明瞭化油器,1896年英國首先採用石棉制動片和方向盤等,也為汽車的改進作出了貢獻。
美國農民出身的亨利•福特(1863-1947),在1896年造出第一輛福特車。1908年,福特公司開始生產一種“T”型汽車,以其結構緊湊、堅固耐用、容易駕駛、價格低廉而受到歡迎,並以產量之高而著稱於世。福特還首先採用“流水作業法”,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並為今天的汽車生產所繼承。
2007-05-30 19:31:48 補充
汽車發展史(三)
—箱型汽車
馬車型汽車很難抵擋風雨的侵襲,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在1915年生產出一種新型的福特T型車,這種車的車室部分很象一隻大箱子,並裝有門和窗,人們把這類車稱為“箱型汽車”。
早期的箱型汽車以美國的福特T型車最為著名,年產量達到30萬輛,佔美國汽車總產量的70%-80%。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雪佛萊部看準用戶多樣化的要求,於1928年製造出在散熱器罩、發動機通風口和輪罩上增加豪華裝飾的汽車,從而博得了用戶的歡迎。
2007-05-30 19:32:06 補充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車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想使汽車跑得快,有兩條主要途徑,一是增大功率,二是減小空氣阻力。因此人們開始降低車的高度減小空氣阻力。隨著車頂高度的降低,前窗不斷變窄,影響前方的視野,乘員感到十分憋悶。後來放棄了降低高度提高速度的方法,轉而通過提高功率的方法來克服空氣阻力。這樣一來,發動機由單缸變成四缸、六缸、八缸,而且汽缸是一列排開的,因而發動機罩也隨之變長。典型的例子就是義大利1931年生產的阿爾法•羅密歐牌汽車的外形。
作為高速車來講,箱型汽車是不夠理想的,因為它的阻力大,大大妨礙了汽車前進的速度。所以人們又開始研究一種新的車型--流線型。
2007-05-30 19:33:08 補充
汽車發展史(四)
—甲殼蟲型汽車
1934年美國的克萊斯勒公司生產的氣流牌小客車,首先採用了流線型的車身外形。1936年福特公司在“氣流”的基礎上,加以精練,並吸收商品學要素,研製成功林肯•和風牌流線型小客車。此車散熱器罩很精練,並具有動感,俯視整個車身呈紡錘形,很有特色。受其影響,以後出現的流線型汽車有:1937 年的福特V8型、1937年的菲亞特和1955年的雪鐵龍等。
2007-05-30 19:33:24 補充
流線型車身的大量生產是從德國的“大眾”開始的。1933年德國的獨裁者希特勒要求波爾舍(1875-1951)設計一種大眾化的汽車,波爾舍博士設計了一種類似甲殼蟲外形的汽車。波爾舍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甲殼蟲外形的長處,成為同類車中之王,甲殼蟲也成為該車的代名詞。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甲殼蟲型汽車直到1949年才真正大批量生產,並開始暢銷世界各地,同時以一種車型累計生產超過二千萬輛的記錄而著稱於世。
2007-05-30 19:33:42 補充
汽車發展史(五)
—船型汽車
美國福特公司經過幾年的努力,與1949年推出具有歷史意義的新型的福特V8型汽車。
這種車型改變了以往汽車造型的模式,使前翼子板和發動機罩,後翼子板和行李艙罩溶於一體,大燈和散熱器罩也形成一個平滑的面,車室位於車的中部,整個造型很象一隻小船,所以人們把這類車稱為“船型汽車”。
福特V8型汽車的成功,不僅僅在外形上有所“突破”,而且還首先把人體工程學應用在汽車的設計上。強調以人為主體的設計思想,也就是讓設計師置身於駕駛員及其乘員的位置,來設計便於操縱、乘坐舒服的汽車。
2007-05-30 19:33:57 補充
船型汽車不論從外形上還是從性能上來看都優於甲殼蟲型汽車。而且還解決了甲殼蟲型汽車對橫風不穩定的問題。這是因為船型車發動機前置,汽車重心相對前移,而且加大了行李艙,使風壓中心位於汽車重心之後的緣故,所以遇到橫風就不會搖頭擺尾。
從五十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不論是美國還是歐亞大陸,不管是大型車或者是中、小型車都採用了船型車身。從而使船型造型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一種車型。
2007-05-30 19:34:13 補充
汽車發展史(六)
—魚型汽車
船型汽車尾部過分向後伸出,形成階梯狀,在高速時會產生較強的空氣渦流。為了克服這一缺陷,人們把船型車的後窗玻璃逐漸傾斜,傾斜的極限即成為斜背式。由於斜背式汽車的背部象魚的脊背,所以這類車稱為“魚型汽車”。
魚型汽車和甲殼蟲型汽車光從背部來看很相似,但仔細觀察可以看出魚型汽車的背部和地面的角度比較小,尾部較長,圍繞車身的氣流也比較平順,渦流阻力也較小。另外魚型汽車基本上保留了船型汽車的長處,車室寬大,視野開闊,舒適性也好,另外魚型汽車還增大了行李艙的容積。
2007-05-30 19:34:44 補充
最初的魚型車是美國1952年生產的別克牌小客車。1964年美國的克萊斯勒•順風牌和1965年的福特•野馬牌都採用了魚型造型。自順風牌以後,世界各國逐漸生產魚型汽車。
魚型汽車存在的缺點:由於魚型車後窗玻璃傾斜太甚,面積增加兩倍,強度下降,產生結構上的缺陷。魚型車還有一個潛在的重大缺點,就是對橫風的不穩定性。魚型車發電機前置,車身重心相對前移,一般來講橫風的風壓中心和車身重心接近。但由於魚型車的造型關係在高速時會產生一種升力,使車輪附著力減小,從而抵擋不住橫風的吹襲,發生偏離的危險。
2007-05-30 19:34:57 補充
魚型車的這一缺點,人們想了許多方法加以克服,例如人們在魚型車的尾部安上一隻翹翹的“鴨尾”,以克服一部分揚力,這便是“魚型鴨尾”式車型。
2007-05-30 19:35:16 補充
汽車發展史(七)
—楔型汽車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魚型汽車的升力問題,人們設想了種種方案,最後終於找到了一種楔型。就是將車身整體向前下方傾斜,車身後部象刀切一樣平直,這種造型能有效地克服升力。1963年司蒂倍克•阿本提第一次設計了楔型小客車。
“阿本提”誕生於船型車的盛行時代,與通常的外形形成尖銳的對立,因此,未能起到引導車身外形向前發展的作用。直到1966年才被奧茲莫比爾•托羅納多所繼承。
楔型對於目前所考慮到的高速汽車,已接近於理想的造型。現在世界各大汽車生產國都已生產出帶有楔型效果的小客車,這些汽車的外形清爽利落、簡潔大方,具有現代氣息,給人以美的享受。
2007-05-30 19:35:48 補充
汽車發展史(八)
—未來汽車
汽車發展到魚型,關於空氣阻力的問題就已經基本解決了,楔型繼承了這一成果,並有效地克服了魚型車的升力問題,使汽車的行駛穩定性有了顯著的提高,楔型成為目前較為理想的車身造型。未來小客車的造型必然是在楔型車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例如,把前窗玻璃和發動機罩進一步前傾,尾部去掉階梯狀,成為真正的楔型。車窗玻璃和車身側面齊平,形成一個平面,後視鏡等將通過合理的造型,以取得最低的風阻力,或者由車內的電視螢幕來代替。總之,未來的小客車的造型將更為平滑、 流暢。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雪佛萊部研製的AERO2002型未來小客車已具備了這樣的特點。
2007-05-30 19:36:03 補充
為了使一車多用,人們設想了一種組合式汽車。這種車有一個車頭部分(主要裝有動力系統),既可獨立使用,也可以和不同的車箱連接,成為小貨車、旅遊車、冷藏車以及賽車等,根據需要隨時更換。
在未來的汽車世界裏還會出現幾種特殊的汽車客運系統,一種是“空中公共汽車”車輛,它具有陸空兩用的優點,既可以和普通公共汽車一樣在陸上行駛,也可以開進特殊的飛機上,作空中旅行,減少了乘客上下飛機的麻煩。
2007-05-30 19:36:31 補充
還有一種是無人駕駛的自動小客車,它的大小和現在的小客車相近,有四個或六個座位,所不同的是這種小客車只有兩個輪子,左側是一隻懸臂,與車輛左上方的軌道相接,軌道除起著向導外,還擔負著傳遞自動信號、輸送電力的作用。
電腦被廣泛地運用在汽車上,將是未來汽車的重要標誌。將來的汽車裝上電腦指揮系統。可以把駕駛員的意志和外界行駛條件結合起來轉化成電信號,然後集中輸送到微處理器,經過分析計算後,向車輛的各個部分發出指令。使汽車更為安全可靠。甚至可以出現無人駕駛的“智慧”汽車。
2007-05-30 19:36:40 補充
將來還會出現更多造型奇特、性能卓越的汽車。例如,履帶式氣墊車,用充氣的橡膠履帶來代替汽車的輪子,可以在泥濘道路或沼澤地自由行走。無輪步行式汽車,是仿照動物行走的特徵製造的,裝有四條腿,下坑洼、涉泥濘都非常靈活。還有水陸空三用汽車、飛碟汽車、潛艇式汽車等等。
總之未來汽車比我們現在想像要豐富得多。
訂閱:
文章 (Atom)